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王君为池州之明年,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谓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也。其冬,予客过池,而予记之。
君之治堂,易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辟而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君于是退处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
夫接于人无穷,而使人善惑者,事也;推移无常,而不可以拘者,时也;其应无,而不可以易者,理也。知时之变而因之,见必然之理而循之,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虽善惑而易治也。故所与由之,必人之所安也;所与违之,必人之所厌也。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得于己,故谓之德。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然及其已得矣,则无思也;已化矣,则亦岂止于政哉!
今君来为是邦,施用素学,修其政,既得以休其暇日,自以为不足,而思之于此。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故予为之书。
(选自曾巩《思政堂记》,有删节)

(曾)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为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以是不大用云。
(选自《宋史·曾巩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予记之属:请托B.辟而之即:走近
C.其应五方:方法D.安石声誉未振:(引起)震动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于其身也,耻师焉
B.少王安石游臣尝从大王燕王会境上
C.施用素学,修其政日削月割,趋于亡
D.自以为不足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小题3】(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第①段文字简洁,内容丰富:点明了“思政堂”的由来、位置,并交代了写作的缘由。着意突出“思于此”三字,为后文议论铺垫。
B.甲文中第②段首句从“治此堂”说开去,末句的“则”字总结概括“思政堂”的本心,文意由“治堂”写到“治民”,题旨随之得以揭示。行文多神采颇耐读。
C.甲文中第③段归结于“思”与“行”的联系,笔触仍照应第一段的“思之于此”。争端虽纯然说理却不觉空泛,隐含着对王君“治堂”、“治民”的又一次肯定。
D.乙文中曾巩认为王安石虽然敢作敢为,但是难于改过:吕公著认为曾巩为人行义不如治理政事,治理政事不如做文章:因此两人不被朝廷重用。
【小题4】(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
  (2) 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3 05:05: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穀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以禄勉,以忧社稷者乎?”莫敖子华对曰:“君王将何问者也?彼有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有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有断脰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有劳其身,愁其志,以忧社稷者;亦有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王曰:“大夫此言,将何谓也?”
莫敖子华对曰:“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昔者叶公子高,定白公之祸,宁楚国之事,恢先君以掩方城之外,四封不侵,名不挫于诸侯。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
“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两御之间夫卒交。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顾而大息曰:‘嗟乎子乎,楚国亡之日至矣!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
“昔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①。寡君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棼冒勃苏曰:‘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于是赢粮潜行,上峥山,逾深溪,蹠穿膝暴,七日而薄秦王之朝,昼吟宵哭。七日不得告,水浆无入口。秦王曰:‘寡人闻之,万乘之君,得罪一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谓也。’遂出革车千乘,卒万人,与吴人战于浊水而大败之。
“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蒙谷负离次之典②以浮于江,逃于云梦之中。昭王反郢,五官失法,百姓昏乱;蒙谷献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此蒙谷之功,多与存国相若,封之执纒,田六百畛。蒙谷怒曰:‘谷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岂患无君乎?’遂自弃于磨山之中,至今无胄。”
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耳?”
莫敖子华对曰:“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就而不避。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取材于《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郢:楚国都城 ②离次之典:也叫“鸡次之典”,是楚国统领各个领域的国家法律大典。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恢先君以掩方城之外  恢:发扬
B.于是赢粮潜行 赢:背负
C.昼吟宵哭    吟:吟诵
D.冯而能立    冯:同“凭”,凭借,依靠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禄勉    蒙谷负离次之典以浮于江
B.将何谓也    水何澹澹
C.多与存国相若 若君王诚好贤
D.焉能有之耳  焉用亡郑以陪邻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
身穿朴素的黑绸衣服上朝,穿着粗朴的鹿皮衣服居家
B.若扑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
你们如果能打倒一个敌人,(把敌人)来交给我,那么国家也许就胜利了
C.苟社稷血食,余岂患无君乎
如果国家平安无事,我难道会去忧虑没有国君(而无官可做)吗
D.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就而不避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
②万乘之君,得罪一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谓也
【小题5】莫敖子华向楚威王讲述了五个“忧社稷”的臣子的故事,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他们的表现。
【小题6】“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是一个有名的典故,请简要说明这一典故的寓意,并自选一个角度谈谈看法。

同类题2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15分)
福州州学经史阁记 朱熹
福州之学,在东南为最盛,弟子员常数百人。比年以来,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以故风俗日衰,士气不振,长老忧之。而不能有以救也。绍熙四年,今教授临邛常君滩孙始至,既日进诸生,而告之以古昔圣贤教学之意。又为之饬厨馔,葺斋馆,以宁其居。然后谨其出入之防,严其课试之法,朝夕其间,训诱不倦。于是学者竞,始知常君之为吾师。而常君之视诸生,亦闵闵焉,惟恐其不能自勉以进于学也。故尝虑其无书可读,而业将病于不广,则又为之益置书史,合旧为若干卷,度故御书阁之后,更为重屋以藏之。而以书来,请记其事,且致其诸生之意,曰:“愿有以教之也。”
予惟古之学者无他,明德新民,求各止于至善而已。夫其所明之德,所止之善,岂有待于外求哉?识其在我,而敬以存之,其亦可也。其所以必曰读书云者,则以天地阴阳事物之理,修身事亲齐家及国,以至于平治天下之道,与凡圣贤之言行,古今之得失,礼乐之名数,下而至于食货之源流,兵刑之法制,是亦莫非吾之度内。有不可得而精粗者,若非考诸载籍之文,沉潜参伍,以求其故,则亦无以明夫明德体用之全,而止其至善精微之极也。
然自圣学不传,世之为士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惟书之读,则其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禄利而已。是以天下之书愈多,而理愈昧。学者之事愈勤,而心愈放。词章愈丽,论议愈高,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乎古人。然非书之罪也。读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无以为之地也。今观常君之为教,既开之以古人教学之意,而后为之储书以博其问辨之趣,建阁以致其奉守之严,则亦庶乎本末之有序矣。予虽有言,又何以于此哉。因序其事,而并书以遗之,二三子其勉之哉!(本文选自《才子的散文》,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学者竞,始知常君之为吾师。劝:劝告,劝说。
B.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乎古人。逮:逮捕、捕捉。
C.以钓声名、禄利而已。干:追求,求取。
D.予虽有言,又何以于此哉。加:追加,加倍。
【小题2】以下四组选项中,全都符合朱熹“学之有本”的治学观点的一组是(3分)
①告之以古昔圣贤教学之意   ②又为之饬厨馔,葺斋馆,以宁其居   ③明德新民,求各止于至善④记诵训诂文词   ⑤开之以古人教学之意   ⑥储书以博其问辨之趣,建阁以致其奉守之严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⑤D.②⑤⑥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福州州学的学风,本是东南一带最为浓郁的。但近年来,因为教育培养不得法,不知本末,导致风俗衰弱,读书人也无法振作,德高年长的人对此忧心忡忡。
B.朱熹认为,彰明品德,自成新民,并力求做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是治学的根本。“根本”没有建立起来,学习也就变成了追求名誉、禄利的工具而已。
C.常滩孙来到福州,先开示以古人的教学之意,然后为学生“宁其居”、“严其防”、“严其法”,并为他们储书建阁,等等举措,符合朱熹“本末有序”的观点。
D.朱熹的观点有些未免失于偏颇。比如,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朱熹却认为天下的书越多,道理就越昏昧不清,这是书的罪过。这一观点就值得批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尝虑其无书可读,而业将病于不广。(3分)
(2)因序其事,而并书以遗之,二三子其勉之哉!(3分)

同类题3

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各题。(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俘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思垂空文以自见垂:使流传B.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稽:考察
C.曼词以自饰曼:随意的D.亦欲以穷天人之际际:关系
【小题2】下列各组加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然后是非乃定    B.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C.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D.虽累百世,垢弥甚矣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小题3】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B.而刘夙婴疾病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D.仰观宇宙之大
【小题4】下列各句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选文开头列举先贤受到沉重打击后发奋著书的史实,是借古人以自勉,抒发了满腔的愤激之情。
B.司马迁向任安表示为著成《史记》,即使受到最厉害的刑罚,也没有悔恨之心。
C.最后司马迁针对任安的指责,陈说了自己艰难的处境和不能推贤进士的原因。
D.司马迁虽然有了为写史而活的决心,可我们从他复信的最后还是可以看出他满腔的愤怒和对汉武帝的控诉。
【小题5】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每题3分,共6分)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②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小题1】本文作者柳宗元,字_________,是唐代__________运动的代表。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2)而卒以祸
(3)字而幼孩  (4)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与“非有能硕茂之也”中“硕茂”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驼业种树B.木之性日以离矣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D.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小题4】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②早实以蕃
B.①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②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C.①故病且怠 ②无不活,且硕茂
D.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②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小题5】与“故不我若也”句式不同的是(   )
A.三岁贯女,莫我肯顾B.何陋之有
C.全石以为底D.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小题6】翻译文中划线句。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小题7】本文主要运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手法,委婉含蓄地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赤壁赋》,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小题2】下列对第三段文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借客人之口高度称赞曹操为英雄,是为了衬托赤壁之战中周郎非凡的表现,委婉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伤感。
B.“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等句,流露出了对于人生的渺小和短暂的苦恼与无可奈何之情。
C.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道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D.这段文字怀古伤今,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