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兵部侍郎巡抚贵州陈公墓志铭(并序)
公讳步瀛,字麟洲,陈氏先世居歙,公曾祖讳时宾,迁江宁,遂为江宁人。祖讳应陛。考讳士鋐。家故殖财,至公考为文学,好施予,尽亡其赀,生四子,而公为季。公长益贫,精厉为学,闳杰于文词,中乾隆二十六年恩科会试榜第一,选庶吉士。
公在兵部,职事修办,吏不能为奸。服阕,其尚书奏请补车驾司郎中。逾二年,授河南陈州府知府,再擢至甘肃按察使,谳狱平。值平凉府盐茶厅回民为乱,党连数郡,人心皆耸。为逆者聚于通渭石峰堡,而总督李侍尧乃托以追逸贼,西往靖远,独留公扼陇上为守御。公亦愤发,不避险难,尽拘为逆者之家,又擒其分处他县为间应者。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逾月,贼平,公虽身未履战陈,而功足以埒。上乃擢为布政使,而旋调任于安徽,赐之花翎以奖焉。
乾隆五十年,江淮大饥,米升至钱五六十,暴民胁众为攘。公遍至所部,颁布上恩,督吏赈恤,防捕盗贼,全护疲困,自夏迄秋末,安徽得宁,而公劳瘁成疾。其后,擢贵州巡抚,抵治所,旧疾大作,遂薨,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某日,年六十。
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安徽布政司书吏皆江宁人,公临之有恩谊,而不以奸公法。公自奉俭陋,其在陈州,尝举家食稷。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少工文章,喜诵书,老而不倦。承学弟子多材,而秦中丞承恩与公进士同榜,又同一年为巡抚,人以为美谈。
(节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
B.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
C.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
D.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墓志铭,刻在石碑上埋在墓中的铭文。铭文多记载死者姓名、世系、卒葬日月以及生前主要事迹等内容。
B.讳,有忌讳、回避的意思。中国古代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即避讳直呼尊长其名,以表达对其尊敬之心。
C.迁,在古文中有调动官职的意思,和此意相似的词汇有很多,如徙,调,转等,文中陈步瀛曾祖父陈时宾提升为江宁巡抚。
D.稷,“五谷”之一。“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步瀛家以前是经商的,到了他致力于文学,由于乐善好施,家财全部被他散尽。
B.平凉府回民作乱的时候,陈步瀛把叛乱的人的家属全部抓了起来,又抓住了分散居住在其他县里的内应。
C.平定回民作乱时,陈步瀛虽然没有亲自出阵杀敌,但建立的功劳却足以和出阵杀敌相比,于是皇帝升他为布政使。
D.陈步瀛平时非常节俭,他在陈州州的时候,曾经全家以稷谷为饭,可对于家族亲威和朋友,帮助救济却极为优厚。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在兵部,职事修办,吏不能为奸。服阕,其尚书奏请补车驾司郎中。
(2)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9 07:3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竹君先生传

姚 鼐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过降级,复为编修。

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集之道甚。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为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其后督福建学政,逾年,上使其弟珪代之,归数月,遂卒。

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知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先生暮年,宾客转胜,入其门者,皆与交密,然亦劳矣。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上下诏求遗书 会:适
B.且言搜集之道甚 备:齐全
C.所欲著书皆未 就:靠近
D.先生于伯思,皆高才酒   耽:沉溺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与“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先生奏”中的“善”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B.渔人甚
C.而学于师D.鱼虾而麋鹿
【小题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所给例句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遇诸生贤者
A.客有吹洞箫者
B.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C.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凌万顷之茫然
【小题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竹君“才华横溢”的一组是 (    )
①与其弟石君,少皆以能文有名
②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③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④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
⑤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
⑥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朱竹君轻时就以善于写文章而闻名,考中进士后先后担任过编修、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安徽学政和福建学政等官职。
B.朱竹君建议开局搜寻古籍,得到军机处大臣刘文正公、于文襄公的大力支持,朝廷因此开设四库全书馆,朱竹君也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撰。
C.朱竹君喜好交游,朋友众多;为提携后进之士,常常称道他们的优点,掩饰他们的缺点。他时常在与朋友饮酒谈笑之间写文章,而这些文章又写得很好。
D.作者在二十多岁时就认识了朱竹君,并在一起慷慨谈论。他认为朱竹君不幸早逝,一是过于喜欢喝酒,二是朋友众多,交往甚密而导致过度劳累。
【小题6】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2)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

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蚤匿于岩窔,从古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双溪归后十日,偕一青、仲孚、应宿,观披雪之瀑。水源出乎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中陷为石潭,大腹弇口若甖,瀑坠甖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

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西北距双溪亦七八里。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才也。石潭壁上有刻文曰:“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峣子厚、合淝黄甫升。绍圣丙子正月甲寅。”凡三十六字。“信臣”“皇甫”“甲寅”之下,各有二字损焉。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十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B.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C.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D.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巳,干支纪日法。干支纪日法是中国古代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分,也是历代历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始于西周,为君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各朝代大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C.文端,是清朝大学兼礼部尚书张鹏翮的谥号。谥号,是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D.薨,《礼记·曲礼》中有“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所以春秋战国以后,只有诸侯死了才叫“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首先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出游经过以及留宿张文端墓舍的原因,然后对双溪的自然风景做了精彩描写:岩石青碧,松树茂密。
B.置身于双溪优美的环境,作者情不自禁地凭吊张文端,张文端功成身退,衣锦还乡,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想退休归乡颐养天年的愿望。
C.作者将披雪瀑布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势,将其气势、声威和盘托出。其中“坠”“奋”“起”等动词笔力千钧,生动传神。
D.观披雪瀑布的所记所感的写法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引导读者欣赏景物的同时,给人以深刻有益的启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2)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
【小题5】本文以“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开头,这里运用了哪些纪时方法?在《登泰山记》中又用到了哪些纪时方法?请举例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汶水西流;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之,汶水西流    阳:山的南面为阳
B.古时登山,东谷入    循:顺着
C.及既上,苍山负雪,明天南    烛:烛光
D.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稍:逐渐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回视日观西峰
B.级七千有余 阴,济水东流
C.绛皓驳色,皆若偻 顺流东也,舳舻千里
D.下有红光动摇承   哀吾生须臾
【小题3】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下列选项最合理的一项是
A.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勾勒出泰山的轮廓。写泰山最高点是日观峰,为后文观日出埋下伏笔。
B.作者登上山巅,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使作者壮怀激烈,意气风发。
C.结尾描绘泰山严冬景观,多用两三字短句,简练峭劲。写冰雪处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呼应。
D.这篇文章剪裁极见功力,记述详略都与作者描写登山活动的对象主次、个人感受深浅密切相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⑵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小题6】《登泰山记》与下面的文段都描绘了泰山日出的景象。请从“云海”“朝霞”中任选一种景物,从写作手法、景物特点及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竟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居然造了一片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

(节选自徐志摩《泰山日出》,有删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泰山之,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姚鼐《登泰山记》

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所历未速兹山百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余故弗著。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晞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窃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项,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然后知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人之自立,何独不然?出埃坷之表,扫拘墟之见,斯万物不能为吾蔽。而物之殊形诡趣,莫遁于吾之所嘱。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
B.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
C.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
D.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从阜,与山有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与阳相对,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
B.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泰岳、中岳,是“五岳”之首,被誉为“中华国山”。
C.既望,既望多指小月农历十六,大月农历十七,表示满月后一天;既,已经达到。
D.记,属杂记类散文一种,记人记物,记亭台名胜,记游山玩水等,都属“记”的范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登临泰山,另辟蹊径。古人登山大多选择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作者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水道走,选择与古人不一样的登山路线,是为了寻找真正的天门。
B.姚鼐登山途中,艰险异常。“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一句,运用近乎夸张手法,写出了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的情形。
C.薛福成先读游记,再登泰山。先从姚鼐先生《登泰山记》的记述了解了山的大致形势,此次登山,都是按照姚鼐先生在“登泰山记”中记录的路线爬山。
D.薛福成记游抒情,融合巧妙。经过十多处特别有名的名胜古迹,大体游览,徘徊不舍;登临山顶,才明白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渺小:体现出作者心灵与山水的融合。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
(2)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