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夫易牙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其众多信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取材于《韩非子·十过》)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欲君之故适:适合
B.少欲则能其众临:治理
C.君遂不用隰朋而竖刁与:任用
D.桓公渴而死南门之寝馁:饥饿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君用之可怪也欤
B.刚则犯民暴臣险衅,夙遭闵凶
C.夫易牙君主味会其怒,不敢献。公我献之。
D.愎不得人心于其身也,耻师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国离卫国并不太远,卫公子开方却十五年没有回家看望父母,如此无情无义,管仲认为这不符合人之常情。
B.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并作为菜肴献给齐桓公。管仲提醒齐桓公,一个连自己儿子都不爱的人,又怎会爱别人呢?
C.管仲向齐桓公推荐隰朋,认为他内心坚强行为廉洁,淡泊寡欲诚实守信,是个贤臣。齐桓公深表赞同,最终采用他的建议。
D.管仲死后仅三年,竖刁便伺机联合易牙、公子开方以及权贵大臣们造反,结果把齐桓公活活饿死,以至于死了三个月也没人去收尸。
【小题4】给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句。(3分)
其 为 人 也 坚 中 而 廉 外 少 欲 而 多 信 夫 坚 中 则 足 以 为 表 廉 外 则 可 以 大 任 少 欲 则 能 临 其 众 多 信 则 能 亲 邻 国。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3分)
译文:
(2)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4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6 10:32: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孟子·尽心下》14)
(注)①穿逾:穿穴逾墙(行窃)。②尔汝:轻贱之称。③餂(tiǎn):探取,取利。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性本善,恻隐羞恶之心都是人的本心所围有的,所以会有所不忍和有所不为,这是仁义的发端。
B.人人都有忍不住的时候和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还能忍耐下去并坚持去做,就可达到仁义的境界。
C.“无欲害人之心”“无穿逾之心”“无受尔汝之实”都只是人的善端,必须加以扩充,才能实现道德的完善。
D.用沉默的手段来探取对方隐藏于心的东西,从而获得好处,这种做法和人所共见的小偷行为一样的可耻。
【小题2】(小题2)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言语(说话)有什么讲究。(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宗元诗集》序

(北宋)黄庭坚

①士有抱青云之器,而陆沉①林皋之下,与麋鹿同群,与草木共尽。独托于无用之空言,以为千岁不朽之计。谓其怨邪?则其言仁义之泽也;谓其不怨邪?则又伤已不见其人。然则,其言不怨之怨也。

②夫寒暑相推,草木与荣衰□,庆荣而吊衰,其鸣皆若有谓,候虫是也;不得其平,则声若雷霆,涧水是也;寂寞无声以宫商考之,则动而中律,金石丝竹是也。维金石丝竹之声,《国风》《雅》《颂》之言似之;涧水之声,楚人之言似之;至于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③今夫诗人之玩于词,以文物为工,终日不休;若舞②世之不知者,以待世之知者然。然其喜也,无所于逢;其怨也,无所于伐。能春能秋,能雨能旸,发于心之工伎而好其音,造物者不能加焉。故余无以命之,而寄于候虫焉。

④清江胡宗元,自结发迄于白首,未尝废书,其胸次所藏,未肯下一世之士也。前莫挽,后莫推,是以穷于丘壑。然以其耆老于翰墨,故后生晚出,无不读书而好文。其卒也,子弟门人,次其诗为若干卷。宗元之子遵道,尝与予为僚,故持其诗来求序于篇。自观宗元之诗,好贤而乐善,安土而俟时,寡怨之言也。可以追次其平生,见其少长不倦,忠信之士也。至于遇变而出奇,因难而见巧,则又似予所论诗人之态也。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 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后之观宗元诗者,亦以是求之。故书而归之胡氏。

(注释)①陆沉:无水而沉,喻隐居。②舞:玩弄,戏侮。
【小题1】对第①段中的“不怨之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既要表现才华无所用的悲哀,又要表现隐逸山林的快乐。
B.放弃建功立业的雄心,只能借助诗文实现生命不朽的无奈。
C.即使抒发个人壮志难酬的愁怨也要保持平心静气的超然。
D.才德之士选择隐居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生不逢时的无声控诉。
【小题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也B.耳C.矣D.焉
【小题3】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对第③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感慨胡宗元的“喜”“怨”无人应和,与下文写胡宗元的创作经历相呼应。
B.承接上文,进一步解说“候虫之声”的创作特点,凸显文章的中心观点。
C.借题发挥,针砭时弊,批评当下诗人只知玩文词之工,却无兴发感人之意。
D.以“候虫之声”喻指胡宗元的诗风,为其“世无知者”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小题5】请分条概述作者借本文表达的诗歌创作理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①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②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③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④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⑤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⑦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⑨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⑩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⑾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举直诸枉错:通“措”,安置。
B.伊尹,不仁者远矣举:选拔人才
C.造次必于是造次:做了错事
D.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小题2】选出加横线的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尧舜犹病诸 知我者天乎
B.己欲立立人 色取仁行违
C.不如丘好学也 我非生而知
D.不其道得之 敏求之者也
【小题3】 选出句式特点与“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一致的一组是(    )
A.富哉言乎 B.选于众
C.德之不修 D.事其大夫之贤者
【小题4】选出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组是(    )  
A.孔子认为所谓的仁人,就是能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想要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
B.孔子认为,真正的通达的人,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察觉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自己比不上别人的地方。
C.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东西,贫贱是人人都想要摆脱的东西,但一定要以不违背仁德的方法去实现。
D.孔子认为,即使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也不应该埋怨上天,不应该责怪别人,而是应该向下学习礼乐,向上通达天命。
【小题5】翻译文言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同类题4

阅读《逍遥游》片段,完成下面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而飞
(2)六月
(3)置杯焉则
(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5)于地而已矣
【小题2】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④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B.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小题3】大鹏南飞,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其中的道理,用文中的话来解释,就是因为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夫人之相,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B.《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其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其体例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其中列传是记述帝王以外的高官名士的事迹的。
D.王羲之是东晋大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因他曾做过右丞相,人称“王右丞”,《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
【小题2】下列加线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夫人之相 失其所,不知
B.及其所既倦     足以极视听
C.犹不能不之兴怀 固国不山溪之险
D.向之欣 或因寄
【小题3】对该文段理解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在这一段中,作者在前面极写乐的基础上引出了对人生的感慨。
B.人生一世虽各有所好,但终会随着时间和心境的变化而变化。
C.人生难测长短,所以作者在文中感慨地说道:“死生亦大矣。”
D.作者感慨人生来去匆匆,难以把握,所以在文中表达感情的时候显得非常悲观。
【小题4】翻译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