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下面各题。(18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王军壁垓下壁:筑壁垒
B.持短兵接战兵:兵器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购买
【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于是项王乃欲渡乌江B.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C.项王则D.从骊山下,道芷阳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
B.①汉军至,无以渡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令骑皆下马步行②自刎而死
【小题4】下面诗词是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对其表示同情肯定的两项是 (   )(3分)
①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②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③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小题5】翻译画线句子(各3分)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22 04:26: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8分)
(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
(二)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令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威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B.匈奴七百余里却:打退,使……退却
C.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相信
D.先诈力而仁义后:把……丢在后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为桂林、象郡王好战,请战喻
B.五霸既殁,令不行天下不拘
C.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为长句,歌以赠之
D.秦王怀贪鄙心古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小题3】给选文划线句子“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
A.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B.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C.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D.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小题4】综合这两段话所阐述的观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加上他施行暴政,所以很快倾危。
B.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变化,仍然以诈力统治天下,所以导致了后来秦王朝的迅速灭亡。
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诈力,但安定天下一定要施行仁义,顺应民心。
D.作为帝王想要长治久安,一要善于借鉴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要审时度势,变化因时,采取正确政策。
【小题5】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分)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分) 
(3)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也,则施施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止。攀援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犹不欲归。心凝形,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也  :闲暇
B.而起  觉:睡觉
C.外与天 际:交会
D.心凝形 释:解除束缚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施施
A.披草
B.穷山之高
C.攀援
D.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写被贬后为排遣苦闷而寄情山水及游山之感,为下文写西山作铺垫
B.第二段正面描写西山高低起伏“岈然洼然”,“尺寸千里”,令人心旷神怡
C.作者感受到西山的“特立”,不知不觉与自然融为一体,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D.句式多变,整散结合,既有三字句连用,又有四字句铺排,使得文气跌宕酣畅
【小题4】翻译。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荆溪集》序    
杨万里
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北宋著名诗人陈师道)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尝与林谦之屡叹之,谦之云:“择之之精,得之之艰,又欲作之之不寡乎?”予喟曰:“诗人盖异病而同源也,独予乎哉!”故自淳熙丁酉(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之春,上塈壬午(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有诗五百八十二首,其寡盖如此。
其夏之官荆溪,既抵官下,阅讼牒,理邦赋,惟朱墨之为亲,诗意时往日来于予怀,欲作未也。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窹,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试令儿辈操笔,予口占数首,则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古代用以遮面的扇状物),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讎,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盖诗人之病去体将有日矣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
明年二月晦,代者至,予合符而去,试汇其稿,凡十又四月,而得诗四百九十二首。予亦未敢出已示人也。今年备官宫府掾,故人钟君将之自淮水移书于予曰:“荆溪比易守,前日作州之无难者,今难十倍不啻!子荆溪之诗,未可以出欤?”予一笑,抄以寄之云。
淳熙丁未(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庐陵杨万里廷秀序。
(注释)①指从众多流派中选择某一家或几家做学习对象,又单单学习所选对象特别擅长的一体来学习模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诗五百八十二首,其寡盖如此。止:只,仅仅
B.诗意时往日来于予怀,欲作未也。暇:空闲
C.试令儿辈操笔,予口占数首。口占:作诗文不打草稿,随口而成
D.庐陵杨万里廷秀。序:序文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都能体现杨万里克服“诗人之病”的一组是
①学之愈力,作之愈寡
②择之之精,得之之艰
③前者未讎,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
④诗意时往日来于予怀,欲作未暇也
⑤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
⑥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
A.①③④B.②⑤⑥C.③⑤⑥D.①④⑤
【小题3】(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诗人之病去体∕将有日矣∕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
B.盖诗人之病∕去体将有日矣∕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
C.盖诗人之病∕去体将有日矣∕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
D.盖诗人之病去体∕将有日矣∕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诗人盖异病而同源也,独予乎哉!
(2)明年二月晦,代者至,予合符而去。
(3)荆溪比易守,前日作州之无难者,今难十倍不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群臣之怪:奇怪
B.起不意卒:突然
C.乃引其匕首秦王提:掷击
D.八创被:遭受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图穷匕首见
因人之力敝之
B.而以手共搏之
得有以报太子
C.箕踞骂曰
阙秦利晋
D.卒惶急不知
君亦无
【小题3】下列对所选文段内容所作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生动地描绘了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这一部分依次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舞阳——廷刺秦王——倚柱笑骂”等四个情节。
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然“色变振恐”,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荆轲临危不惧,语意圆转,既化解了危机,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C.朝廷上,荆轲“取、奉、发、把、揕、逐”,连续进击;秦王则“惊、起、绝、拔、操、急”,手足无措,正面表现出荆轲的勇武,同时刻画出秦王无能的形象。
D.廷刺部分多用急促短语,渲染出紧迫的气氛,突出了行刺的紧张。作者以群臣的惊愕、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最后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5

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2分,毎小题3分)
与孙司封书 曾巩
皇祐三年,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珙又不从。凡宗旦之于珙,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珙终不可得意,即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州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伏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与,此非所谓“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
使宗旦初无一言,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无赏。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内外上下有职事者,初莫不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
闻宗旦非独以书告陈珙,当时为使者于广东西者,宗旦皆历告之。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己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为天下者,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至之患。况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则宗旦之事,岂可不汲汲载之天下视听,显扬褒大其人,以惊动当世耶? (选自《与孙司封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户孔宗旦智高必反策:预计
B.即载其家桂州走:逃到
C.久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表彰
D.或隐而不言,或而不备忽:忽然
【小题2】【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书告其将陈珙作师说贻之
B.智高度终不可下,杀之今君亡赵走燕
C.宗旦乃独不六国秦皆诸侯
D.但贼至能死不去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小题4】【小题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B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C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D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高攻破邕州城后,俘获了宗旦,并想要任用宗旦,但被宗旦婉言拒绝了。
B.作者认为朝廷应该着重奖励像宗旦那样“曲突徙薪”的臣子,而不是只奖励救火时烧得焦头烂额的那些“上客”。
C.作者认为治国者应该惩恶扬善,而且还要力开言路来防止尚未来临的祸患。
D.关于智高必反的事,宗旦不仅多次报告陈拱,对于当时在广东、广西两路的朝廷使者,宗旦也都一一告知了。但他们当时都未采纳宗旦的意见,最终造成了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