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2分,毎小题3分)
与孙司封书 曾巩
皇祐三年,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珙又不从。凡宗旦之于珙,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珙终不可得意,即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州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伏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与,此非所谓“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
使宗旦初无一言,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无赏。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内外上下有职事者,初莫不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
闻宗旦非独以书告陈珙,当时为使者于广东西者,宗旦皆历告之。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己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为天下者,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至之患。况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则宗旦之事,岂可不汲汲载之天下视听,显扬褒大其人,以惊动当世耶? (选自《与孙司封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户孔宗旦智高必反策:预计
B.即载其家桂州走:逃到
C.久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表彰
D.或隐而不言,或而不备忽:忽然
【小题2】【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书告其将陈珙作师说贻之
B.智高度终不可下,杀之今君亡赵走燕
C.宗旦乃独不六国秦皆诸侯
D.但贼至能死不去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小题4】【小题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B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C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D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高攻破邕州城后,俘获了宗旦,并想要任用宗旦,但被宗旦婉言拒绝了。
B.作者认为朝廷应该着重奖励像宗旦那样“曲突徙薪”的臣子,而不是只奖励救火时烧得焦头烂额的那些“上客”。
C.作者认为治国者应该惩恶扬善,而且还要力开言路来防止尚未来临的祸患。
D.关于智高必反的事,宗旦不仅多次报告陈拱,对于当时在广东、广西两路的朝廷使者,宗旦也都一一告知了。但他们当时都未采纳宗旦的意见,最终造成了灾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11 11:32: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诗集自序

清康有为

①诗者,言之有节文者□!凡人情志郁于中,境遇交于外,遇之交压也瑰异,则情志之郁积也深厚。情者阴也,境者阳也。阴阳愈交迫,则愈变化而旁薄,又有礼俗文例田以节奏之,故积极而发:泻如江河,舒如行云,奔如卷潮,怒如惊雷,咽如溜滩,折如引泉,飞如骤雨。其因境而移情,乐喜不同,哀乐异时,皆自然而不可以已者哉。

②故志深厚而气雄直者,莽天地而独步,妙万物而为言。时或风雨怒号,金铁飞鸣,山水妙丽,天日晶晴;或万马战酣,旌旗飞萦;或广殿排仗,冕旒严凝;或岩藤落叶,面壁老僧;或万花放晓,士女春盈;或深山大河,巨海积沙:斯其为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者耶!

③吾性好游,嗜山水,爱风竹,船唇马背,野店驿亭,不暇为学,则余事为诗,天人之感多矣。及戊戌遘祸,遁迹海外,五洲万国,靡所不到,风俗名胜,托为咏歌。临睨旧乡,世变日非。灵均之行吟泽畔,子卿之啮雪海上。河梁陇首,游子何之;落月屋梁,水波深阔。嗟我行迈,皆寓于诗。情在于斯。噫气难已。

④门人梁启超请收拾丛残,发愿手写。搜箧与之,尚存千余篇。亡人何求,又非有千秋之名心也;抑以写身世,发幽怀,哀乐无端,咏叹淫佚,穷者达情,劳者歌事,小雅国风之所不弃。后之诵其诗论其世者,其亦无罪耶!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九日,南海康有为自序。

(有删节)

(注)①节文:音节文采。②旁薄:广博。③礼俗文例:礼制习俗、法律条例。④临睨:登临眺望。⑤灵均:屈原的字。子卿:苏武的字。河梁:出自李陵《与苏武诗》。陇首:出自庾信《伤心赋》,落月屋梁:出自杜甫《梦李白》。以上均比喻作者流亡海外、思念故国之情。行迈:旅行。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虛词是(   )
A.哉
B.耶
C.乎
D.焉
【小题2】概述第①段中作者的诗学主张。
【小题3】对第②段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骈散结合,多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形成了阔大壮观、气势雄伟的风格。
B.“金铁飞鸣”“天日晶晴”“万花放晓”等语是诗人对“诗境”的形容。
C.段首说,志深气雄方能体察万物,写出好诗,强调了“境遇”的重要。
D.段尾说,情深则语言晓畅,气盛则诗境变化神奇,凸显“情志”重要。
【小题4】第③段中作者“遁迹海外”时期诗歌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简析本文四段之间的关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兄百川墓志铭
方苞
兄讳舟,字百川,性倜傥,好读书而不乐为章句文字之业。八九岁诵左氏、太史公书,遇兵事,辄集录,置袷衣中。避人呼苞,语以所由胜败。时吾父寓居棠邑留稼村。兄暇,则之大泽中,召群儿,布勒左右为阵。
年十四,侍王父于芜湖。逾岁归,曰:“吾乡所学,无所施用。家贫,二大人冬无絮衣。当求为邑诸生,课蒙童,以赡朝夕耳。”逾岁,入邑庠,遂以制举之文名天下。慕庐韩公见之叹曰:“二百年无此也。”自以时文设科,用此名家者仅十数人,皆举甲乙科者。以诸生之文而横被六合,自兄始。一时名辈皆愿从兄游,而兄遇之落落然。江西梁质人、宿松朱字绿以经世之学,自负其议论,证曏经、史,横从穿贯,闻者莫不屈服。而兄常默默,退而发其覆,鲜不窒碍者。苞谓兄:“盍譬晓之?”曰:“诸君子口谈最贤,非以忧天下也。”
兄长余二岁。儿时,家无仆婢,五六岁即依兄卧起。兄赴芜湖之岁,将行,伏余背而流涕。其后少长,即各奔走四方。余归,兄常在外;兄归,余常在外。计日月得与兄相依,较之友朋之昵好者,有不及焉。兄常曰:“吾与汝得常家居,俾二大人无离忧。春秋佳日,与二三同好步北山,徘徊墟莽间,候暝色而归,吾愿足矣。”及庚辰四月,余归自京师。七月,兄归自皖江而疾遂笃,未得一试斯言也。
弟林先兄十岁卒。兄欲于近郊平畴买小丘自为生圹,而葬弟于其侧。辛巳四月,余为弟卜地于泉井,梦土人云:“伯夷今葬是。”余不忍废兄之命,遂以次年三月十六日迁弟柩与兄并葬其村之北原。兄殁于康熙辛巳年十月二十一日,年三十有七。娶张氏,子道希、道永。
铭曰:不若于道者,天绝之。胡体其所受而至于斯?矧材与志,古固有不遂而又何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勒左右为阵  勒:率领
B.逾岁,入邑庠  庠:学校
C.俾二大人无离忧 俾:使
D.兄归自皖江而疾遂笃   笃:深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如读书而不乐为章句文字之业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B.①语以所由胜败  ②险以远,则至者少
C.①则之大泽中 ②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D.①退而发其覆 ②且其意不在书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即左丘明,相传他为《春秋》作传,成《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B.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本文指全国。
C.辛巳:干支纪年法的某一年。干支纪年法的每一年用一对干支表示,五十年一循环。
D.铭:墓志铭的一部分,概括墓志铭全篇,内容主要为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求为邑诸生,课蒙童,以赡朝夕耳。
(2)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欧阳修《〈伶官传〉序》)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凫绎先生诗集叙
苏轼
①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在焉,则孔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
②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残实,吾已见共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
③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轼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怀先君之遗训,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复,乃录而藏之。先生讳太初,字醇之,姓颜氏,先师究公之四十七世孙云。
注:①史之阙文:史书上有存疑的地方。
【小题1】从后文来看,第①段孔子“今亡矣夫”所感叹的应是(   )
A.淳厚朴实的美德风气
B.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
C.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D.超然物外的酒脱性格
【小题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矣
B.乎
C.耳
D.也
【小题3】关于文中苏轼“先君”的表述,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   )
A.苏轼的“先君”对于文道的衰亡表达了深深的担忧。
B.苏轼的“先君”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先见之明。
C.苏轼的“先君”的话语,表现了他对凫绎先生的高度评价。
D.苏轼的“先君”为了延续凫绎先生的诗文,对苏轼殷殷嘱托。
【小题4】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苏轼对凫绎先生的诗文“录而藏之”,评析此举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4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各题。

(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含,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有误的一项是(   )
A.无爪牙利(助词,的)
B.吾从而之(以……为师)
C.其闻道也亦固先乎吾(本来)
D.积土成山,风雨兴(句末语气词)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蚓无爪牙之利。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小题3】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同类题5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问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碰,所谓交相问,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问无以广识     广:增加
B.所谓交相问     难:责备
C.以大而察及迩言 知:通“智”,智慧
D.夫子之 贤:认为……有才能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C.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点题:学习一定要好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B.第2段作者从反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用古代先贤的言行作为立论的依据。
C.第3段阐述古人以好问为典范,圣人采纳地位低微的樵夫的言论,舜帝有天子的身份却向平民询问,为下文针砭时弊做了铺垫。
D.与《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有所不同的是,本文着重从“问”的角度,主张“学必好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2)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