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荆溪集》序    
杨万里
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北宋著名诗人陈师道)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尝与林谦之屡叹之,谦之云:“择之之精,得之之艰,又欲作之之不寡乎?”予喟曰:“诗人盖异病而同源也,独予乎哉!”故自淳熙丁酉(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之春,上塈壬午(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有诗五百八十二首,其寡盖如此。
其夏之官荆溪,既抵官下,阅讼牒,理邦赋,惟朱墨之为亲,诗意时往日来于予怀,欲作未也。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窹,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试令儿辈操笔,予口占数首,则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古代用以遮面的扇状物),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讎,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盖诗人之病去体将有日矣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
明年二月晦,代者至,予合符而去,试汇其稿,凡十又四月,而得诗四百九十二首。予亦未敢出已示人也。今年备官宫府掾,故人钟君将之自淮水移书于予曰:“荆溪比易守,前日作州之无难者,今难十倍不啻!子荆溪之诗,未可以出欤?”予一笑,抄以寄之云。
淳熙丁未(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庐陵杨万里廷秀序。
(注释)①指从众多流派中选择某一家或几家做学习对象,又单单学习所选对象特别擅长的一体来学习模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诗五百八十二首,其寡盖如此。止:只,仅仅
B.诗意时往日来于予怀,欲作未也。暇:空闲
C.试令儿辈操笔,予口占数首。口占:作诗文不打草稿,随口而成
D.庐陵杨万里廷秀。序:序文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都能体现杨万里克服“诗人之病”的一组是
①学之愈力,作之愈寡
②择之之精,得之之艰
③前者未讎,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
④诗意时往日来于予怀,欲作未暇也
⑤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
⑥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
A.①③④B.②⑤⑥C.③⑤⑥D.①④⑤
【小题3】(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诗人之病去体∕将有日矣∕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
B.盖诗人之病∕去体将有日矣∕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
C.盖诗人之病∕去体将有日矣∕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
D.盖诗人之病去体∕将有日矣∕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诗人盖异病而同源也,独予乎哉!
(2)明年二月晦,代者至,予合符而去。
(3)荆溪比易守,前日作州之无难者,今难十倍不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2-26 07:02: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 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菌不知晦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B.穷之北    发:毛,本文中指草木。
C.绝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D.此一飞之至也 至:最高限度。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小题3】对这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第二层,引“汤之问棘”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名“小大之辩”。
B.朝菌,朝生暮死之菌;蟪蛄,即寒蝉。冥灵、大椿都是长寿之木。
C.这段文字运用了拟人、夸张的手法,给人一种即夸张又鲜明的印象,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D.这段文字用“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对比,说明“大知”与“小知”的不同。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圣人之于事,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门之辱。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时固不易得。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於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於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於堂上,重帷而见其衣若手,请因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

《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武王  夜不懈  
之耕  ④非忘其父之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似缓而急,似迟而速,待时   客闻伍子胥
B.圣人于事  乡
C.王子光代吴王僚王   请以赵十五城秦王寿
D.搏其手与之坐 退耕于野七年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胥乃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
(4)文中举伍子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5)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  
A.极力铺陈  B.平实畅达  C.对比鲜明D.纵横捭阖。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月夜泛舟记

吴敏树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馀。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嘴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馀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明日记。

注释:① 君山,在湖南岳阳洞庭湖中。传说舜帝二妃娥皇、女英葬于此,称湘妃。② 费甥、坡孙:吴敏树的外甥名费,孙子名坡。③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开”是僧人之名。“超上人”同。④ 湾碕(qí):弯曲的岸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余平生以为胜胜 期:美好的愿望
B.偕二僧一客偕 者:同游的人
C.因诵苏赋十数句 举:全,一起
D.又北入后湖,而东    旋:回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然月下舟中仰视    二虫又何知
B.举诵苏赋十数句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余舟行缓,似不啻也 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既泊,命酒肴 设九宾于礼,臣敢上璧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B.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C.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D.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小题4】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小舟的行进为线索,描写月夜洞庭湖的湖光远景,叙述有关的神话传说,景色与神话交织,出色地再现出洞庭湖月夜的幽静安谧和神秘奇异。
B.由黎君说的“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这一句话引发,大家联想起当年苏轼赤壁之游,朗诵起《前赤壁赋》中的咏月名句,表现了众人对苏轼的怀念。
C.舟出香炉峡之后,文章着力点染背风处水平如镜,波澜不兴,响山前湖水下有地道通吴中,水底宫殿“神人金堂”的神话,描述简洁,意韵无穷。
D.文章结尾,描述舟中乘兴夜饮的情状,同时点染出超上人少饮啖梨的雅趣,洋溢着清醇、温馨、醉人的情感,显现出洞庭览胜的独特神韵。
【小题5】翻译
(1)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
(2)《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
(3)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