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秦观《游龙井记》)

(注)①靡曼:美丽。②咒:祷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纡以成文    徐:缓缓。
B.高而望之    乘:凭借。
C.而不以为泉  克:能够。
D.自天竺讲事  谢:辞去。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纳光景涵烟霏 疾击远驰
B.然泉者山之精气发也   故岸湖之山多为
C.推其绪余,泽于万物   又何加于此
D.故岭左右,大率多泉   与游客将至寿圣者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在讲龙井的品德的一组是(  )
①阴晴之中,各有奇态 ②龙井其尤者也
③夫畜之深者,发之远 ④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
⑤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    ⑥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A.①③④B.①②⑥
C.③⑤⑥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记游龙井,兼有议论和描写。作者并不着力描绘其美景,而刻意宣扬其品德。描写部分用长短错落的对句,富有诗意和美感。
B.文章描写了秀丽多姿的西湖景色,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作者认为正是这两处景点太出色,使人们无法再注意它们附近还有没有泉水了。
C.作者介绍了不在钱塘江和西湖旁的龙井所在之地,那里曲折幽静,附近山上有很多泉水,其中龙井泉因水源丰富、永不干涸而最为著名。
D.作者说龙井是神灵之口,不容置疑,再加上曾有人见到过有龙显灵,所以人们深信传说真实可信,龙井之名也因此载誉天下。
【小题5】断句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
【小题6】翻译下面句子
①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②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2-15 03:48: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

秦观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注)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卒,徽宗即位,五月下赦令,元祐谪臣多内迁。苏轼自海南内迂廉州(今广西合浦),秦观受命复宣德郎,放还衡州。两人相逢于雷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起句“南来飞燕北归鸿”套用古诗句,使用比兴手法,借喻久别重逢的友人,引起后面“偶相逢,惨愁容”的相逢场景。
B.“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是指两人年轻时的俊美容貌现已经衰老,主要是抒发两人离别时间之久,感叹时间流逝的伤感。
C.“别后悠悠君莫问”中“悠悠”既写分别时间之久,也写相隔距离之远,突出描写了两人分别之后同被排挤的痛苦感受。
D.“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是想象即将到来的分别,用比喻的手法,以落花随水漂流的意象比喻二人身不由己的贬谪迁徙。
E.整首词上阕写相会,下阕写离别。选用大量景物作为感情依托,并加入人物语言、心理来抒情,符合秦观相思词的风格。
【小题2】这首词后三句“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有何妙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