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目。
六 国 论
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古地名),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尝不其当时之士 咎:责怪
B.韩、魏塞秦之冲,而山东之诸侯 弊:遮挡
C.彼安得不而入于秦哉 折:掉转
D.以四无事之国,当寇之韩、魏 佐:帮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发愤西向,攻山西千里之秦②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B.①譬如人有腹心之疾也 ②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C.①虑患之疏,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蟹六跪二鳌
D.①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国②夫庸知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小题3】下列句子全部是苏辙认为六国应有的正确做法的一项是( )
①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②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
③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 ④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⑤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⑥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4】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6 03:3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小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山 魈 [南朝·齐]祖冲之
宋元嘉初,富阳人姓王,于穷渎中作蟹簖。旦往视之,见一材头,长二尺许,在簖中而簖裂开,蟹出都尽。乃修治簖,出材岸上。明往视之,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王又治簖出材,明晨往视,所见如初。王疑此材妖异,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燃之。”
未之家三里,闻中倅倅动,转顾,见材头变成一物,人面猴身,一手一足,语王曰:“我性嗜蟹,日实入水破君蟹簖,相负已多,望君见恕。开笼出我,我乃山神,当相佑助,全簖得大蟹。”王曰:“汝犯暴人,前后非一,罪自应死。”此物转请乞放,王回顾不应答。物曰:“君何姓何名,我欲知之。”频问不已,王遂不答。家转近,物曰:“既不放我,又不告我姓名,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王至家,积火焚之。后寂然无复异。
土俗谓之山魈,云:知人姓名,则能中伤人,所以勤问王,正欲害人自免。
(选自《述异记》)
【注】 ①山魈(xiāo):一种猿猴。②穷渎(dú):小沟渠。③簖(duàn):插在沟渠中用拦捕鱼蟹的竹围栏。④材头:木头,木材。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见材头变成一物向:原先
B.日实入水破君蟹簖比:最近
C.此物转请乞放顿:顿时
D.家转近去:距离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山魈奸诈的一组是(3分)(   )
①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  ②君何姓何名,我欲知之  ③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  ④我乃山神,当相佑助   ⑤频问不已,王遂不答   ⑥后寂然无复异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山魈为了偷吃河蟹,毫不顾惜地把王某辛苦做成的蟹簖弄裂,弄裂后还要幻变成一段木头留在簖中,造成是上游冲下的一段木头把蟹簖撞裂,以致于蟹全部逃走了的假象,以此捉弄王某。
B.开始王某不以为意,后有所察觉,最后开始怀疑了: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呢,放在岸上的木头怎么会自己长腿反复撞入蟹簖中呢?于是,他把木材带回家准备烧掉,这样一,山魈弄巧成拙,现出了原形。
C.山魈被王某抓住后,先是变成人面猴身恐吓王某,接着以佑助其捕蟹诱骗王某,最后频频问王某的姓名想设计加害王某,幸亏王某知道山魈的鬼蜮伎俩,最终将它烧成灰烬。
D.文中的山魈是世上恶人的写照,自己非但不劳而获,还要欺骗愚弄、甚至设计陷害他人,但恶有恶报,山魈被王某积火焚烧,“后寂然无复异”,曲折地表达了人们除恶务尽的愿望。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明往视之,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3分)
(2)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燃之。”(3分)
(3)开笼出我,我乃山神,当相佑助,全簖得大蟹(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臣 闻 战 以 勇 为 主 以 气 为 决 天 子 无 皆 勇 之 将 而 将 军 无 皆 勇 之 士 是 故 致 勇 有 术 致 勇 莫 先 乎 倡 倡 莫 善 乎 私。此二者,兵之微权。英雄豪杰之士,所以阴用而不言于人,而人亦莫之识也。
(节选自苏轼《倡勇敢》)

同类题3

问 说(节选)
(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疑致:招致,取得
B.之而不愿问焉忌:避免 戒除
C.不如己者,之而不屑问焉轻:轻视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揣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问焉求一得问之人试其能
B.贤己者,问焉以破其疑取其有益身而已
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D.好学不勤问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小题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 )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B.①③⑤C.①②⑥D.④⑤⑥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3分)
译文:
(2)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3分)
译文:
(3)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2分)
译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游凌云图记
刘大櫆
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②南方固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而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③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于时极乐。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于是为之记。
注释①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②汉嘉,蜀地名。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
【小题1】文中与“卢君之施泽于民”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理想中的士大夫应该既施泽于民,又寄情于山水。
B.苏轼作为“古之杰魁之士”,只能做到钟情山水而轻于轩冕。
C.卢抱孙政务之余曾畅游凌云,其友刘大櫆写此文专记其事。
D.知者仁者的快乐,都得之于山水并寄寓在对山水的观览中。
【小题3】从语言运用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小题4】作者说子瞻“有志焉而未毕”,其中“志”指什么?请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课内文言文阅读:
(文段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文段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为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2】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A.不拘于时,学于余。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3】下列对选文(一)(二)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这个结语采用了感叹的语气,富有感情色彩,它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对他所批判的论敌的鄙夷和蔑视。
【小题4】文言翻译: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分)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