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盖:大概
B.然皆足以垂于不朽垂:流传
C.既周以回廊之壮周:四周环绕
D.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胜:美好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是说明其人“好名”的一组是
遂以平吴而成晋业 ②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
③元凯铭功于二石 ④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⑤名其后轩为光禄堂 ⑥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A.①②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碑记,是作者应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文章略去岘山的自然风
貌,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这在碑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B.岘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因为晋朝两位开国元勋羊祜、杜预曾在此与吴激战并
最终平定吴国为晋朝立下大功而著名。
C.作者一向反对趋时邀誉,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
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
D.文章中说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和羊祜、杜预的名字一样
永远流传。作者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树。
【小题4】把下列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

(2)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3-17 03:50: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其意甚恨恨:遗憾
B.又以亲戚故,甚狎狎:亲近
C.吾始数岁,未学也始:开始
D.说大人,则藐之藐:轻视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小题3】(小题3)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B.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C.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D.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4分)
译:
(2)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4分)
译:
(3)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4分)
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沈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於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於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
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其事迹略可考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
郑遨传
欧阳修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因徙居华阴,欲求之。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选文出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材有于中而不见于外韫:隐藏
B.处乎山林而麋鹿群:与……为群
C.去不违其义就:就职
D.欲以遨禄:俸禄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郑遨“放身而自得”的一组是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   ⑤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⑥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④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修五代史,欲从五代的历史中找几个洁身自好的人物树碑立传,但“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郑遨是其中之一。
B.郑遨、张荐明乱世不出仕;石昂不屈服于势利;程福赟以忠获罪,到死都不为自己辩白;李自伦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C.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
D.郑遨经常将自己的诗文誊写在丝绢上,后来这些诗文流落民间,人们将它当做珍品互相馈赠。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②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③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语段断句。
易 曰 积 善 之 家 必 有 馀 庆 昔 颜 氏 将 以 女 妻 叔 梁 纥1而 历 叙 其 祖 宗 积 德 之 长 逆 知 其 子 孙 必 有 兴 者 孔 子 称 舜 之 大 孝,曰:“宗庙 飨 之,子 孙 保 之”,皆 至 论 也。
——《了凡四训·积善之方》
注: 叔梁纥,人名,孔子之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错误
B.陈力就列  陈:施展
C.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扶助盲人的人
D.则修文德以来之.   修:(加强)修养,发扬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伐为  以:来
B.固而近于费 而:却
C.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也,语气词,表停顿
D.故远人不服 故:过去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既来之,则安之B.而不能来也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D.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小题4】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B.而在萧墙之内也
C.固而近于费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从三个方面分析攻打颛臾是错误行为,即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
B.“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担当相应职位,才能施展才华。
C.孔子认为,辅助一个人就要扶持他,而不是纵容他的错误。
D.孔子指出,“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

同类题4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求之途靡:没有
B.脱然有怀脱然:轻快的样子
C.会有四方之事四方之事:战争爆发
D.尝从人事人事:指做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耕植不足自给作《师说》贻之
B.眷然有归欤情此小大辩也
C.家叔余贫苦但刘日薄西山
D.寻程氏妹丧武昌急星火
【小题3】下列不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的一项是(2分)
A.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B.质性自然。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小题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生生所资,未见其术。(2分)
(2)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2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石房洞山
二十七日晨起,饭而行。由冈东南下峡,一里余,复有烟气郁勃,则热水复溢坞中,与冷水交流而西出峡。其坞皆东大山之环壑也。由其南复上坡里余,有坑自东山横截而西,若堑界之者,其下亦水流淙淙。随坑东向上一里,从坑坠处南渡其上。盖其东未渡处,亦盘壑成坪,有村倚东峰下,路当其西南。半里,有岐,一南行坡上,一东向村间。遂循东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三里稍下,见一坞横前,其西下即乌索之旁村,其南逾即雅乌之西坳矣,乃悟此为固栋道,亟转而东,莽行坡坂间。一里,得南来大路,乃知此为固栋向南香甸道,从之。渐东北上一里,稍平,东向半里,复上坡,平上者一里,行峰头稍转而南,半里,即南雅乌之脊也。东随坞脊平行半里,乃东北下。抵坳东,则有路西自坳中来者,乃热水塘正道,当从坠坑东村之岐上,今误迂而南也。于是又东下一里余,其下盘而为坪,当北山之东,山界颇开,中无阡塍,但丰草芃芃。东北一峰东突,嶻嶪前标,即石房洞山也。
于是循西山又北下半里,见有两三家倚南坡而庐,下颇有小流东向而坠,而路出其西北,莫可问为何所。已而遇一人,执而询之。其人曰:“雅乌山村也。”亟驰去。后乃知此为畏途,行者俱不敢停趾,而余贸贸焉自适也。又北一里,再逾一东突之坡,一里,登其坳中,始觉东江之形,自其南破雅乌东峡而去,而犹不见江也。北向东转而下,一里,有峡自西北来,即嶻嵲后西北之山,与西界夹而成者,中有小水随峡东出,有小木桥度其上。过而东,遂循北山之麓,始见南壑中,东江盘曲,向西南而破峡。盖此地北山东突而嶻嵲,南山自石洞厂南,盘旋西转,高耸为江东山北岭,与北对夹,截江西下,中拓为坞,曲折其间,路从其北东行,一里,有岐东南下坞中,截流渡舟,乃东趋石洞之道。
(《徐霞客游记》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热水复溢坞中    溢:充满而流出
B.亟转而东,莽行坡坂间亟:急忙
C.已而遇一人,执而询之执:拉住
D.乃东趋石洞之道东:东面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石房洞山道路曲折复杂的一组是(  )
①有村倚东峰下,路当其西南 ②乃悟此为固栋道,亟转而东 ③当从坠坑东村之岐上,今误迂而南也
④东北一峰东突,嶻嶪前标,即石房洞山也 ⑤中拓为坞,曲折其间。路从其北东行 ⑥其人曰:“雅乌山村也。”
A.①④⑤B.②③⑤
C.②③⑥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房洞山既有崇山峻岭峡谷山坞,又有小桥流水芃芃丰草,使作者既感受到了旅途的艰辛,又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
B.石房洞山山峰林立,道路难行,作者虽然有向导随行可供询问,仍然有几次误入歧途,险些迷失了道路。
C.本处节选详细记叙了游览的路线及沿途风景,充分体现了古代游记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特点。
D.石房洞山的道路虽然曲折难行,但是并没有挡住作者前行的脚步,此文可以使我们再次领略到徐霞客的执著精神。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循东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乃知此为畏途,行者俱不敢停趾,而余贸贸焉自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其坳中,始觉东江之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