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哀溺
柳宗元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1)用“/”给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4 09:19: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处州照水堂记
宋苏舜钦
括苍郡署冠山之椒,林壑蔽翳,故当暑有蒸郁之烦,至者或神明不开则事务隳废,咸平初,杨文公起凝霜阁,下览平旷,得遥岑远林之赏,当时固已为嘉处□。景祐中,孙公元规以言事南迁,移守此郡,考政之始,众务毕举,乃历访雄胜之地,以图燕休,又得西北隅绝巘之巅,刬去丛秽,化出异境,溪山之势,奔放坌来,始规地命名,诏徙他郡。
②后更三守,泯然不寻。李君然明之来,刷剔隐滞,纲条一心,吏民晓然,逾年甚便,然后思有所以自适,且将以风迹留遗乎后人,景与意并,正获乎元规之地,遂构广厦,且以照水题之。摩豁虚明,坐视千里,虽甚盛暑,洒然如秋,有长溪者,源自闽来,趋过槛下,前向南明山,盖王方平之旧隐也,苍峰古刹,阴晴隐见。又于东南创月轩,稍却为燕阁,阁之右又为风亭,亭前启轩曰夕霏,是皆出于照水,而乃有斯胜也。华榱髹楯,下上相焕,易去榛莽,与政俱新,盖基于元规,成于然明,使元规之久,则然明乐成其成矣。然明之去速,则来者其谓斯何!二君默契,遂亡异趣,是政之所起,故自有乎后先。
③一日然明书来,求予文其事,予慨然东望,神爽坐驰,恨不能剧饮酣歌,俯仰周览于其上;又不能具道其营建之勤,山水之胜,徒胸中耿耿,终日有所思,然明或能图以为贶,使予对而销忧,尚可更发咏歌,以足其未至者矣。
【小题1】分析第1段划线句的作用。
【小题2】文中第1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小题3】概括第2段“而乃有斯胜也”中“胜”的内涵。
【小题4】下列对第3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照水堂由三人修建完成,作者都做了详细记录。
B.每次修缮照水堂都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改造。
C.照水堂周围的山水之胜作者无法一一加以描述。
D.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为了满足没有达到之人的愿望。
【小题5】孙元规和李然明“二君”的“默契”体现在哪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人之无也难矣     惑:疑感
B.吾未见其也 明:明智
C.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
D.余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吾从而师之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不如这些人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同类题4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话,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伐为?”冉有曰:“夫子欲,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必为之。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又谁怨?欲仁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小气)。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与 责备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借口
C.而不骄,威而不猛    安定平和
D.正其衣冠,其瞻视    尊重
【小题2】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季氏将有事颛臾 而谋动干戈邦内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必为之辞 斯不亦泰不骄乎
C.何伐为 则修文德来之
D.夫子欲,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择可劳而劳
【小题3】选出句式与例句“固而近于费”相同的一项: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D.恐年岁之不吾与
【小题4】翻译以下句子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②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纵一苇之所  如:到……去
B.飘飘乎如世独立 遗:遗弃
C.渺渺兮予怀    怀:怀念
D.倚歌而之    和:应和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另外,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C.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羽化而登仙”,道家认为成仙的人可以身生羽翼,变化飞行,所以称成仙为羽化。
【小题3】下面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出游的时间,然后用极其优美的笔调描画出一幅月夜“泛舟赤壁之下”的美好景色,为下文生发感慨做了很好的铺垫。
B.第二段紧承上文。主客舟中对酌,酒酣耳热后“扣舷而歌之”。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忧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
C.文中的“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贬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
D.关于箫声的描写,既有对音乐形象的描摹,又有对音乐效果的渲染。比较而言,对音乐形象的描摹略,而对音乐效果的渲染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