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王勃《滕王阁序》(节选),完成小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腓于上路,访风景崇阿;临帝子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属三秋三秋:季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B.彻区明彩:日光
C.识盈虚之有数:计算
D.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20岁,古人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B.
C.D.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
B.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排箫的音响引来徐徐清风,悲伤的歌声让白云停止飘动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也为时不晚
D.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时维”、“披绣闼”两段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细致入微地描写滕王阁的秀丽景色,笔势收放自如,开合有度,景物混成,恍若画中。
B.“遥襟”段先描写欢乐畅快的宴会场面,接着表达自己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并委婉表达对“圣主”“明时”的不满,情绪传为悲愤。
C.“嗟乎”段依然抒发感慨之情。作者没有一味低沉感伤,而是借助历史典故传达出一种处卑位而思有位的情怀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D.“勃,三尺微命”段表明自己目前的处境、心中的志向、此行的目的,并表达了结识名士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主人知遇之恩的荣幸之意。
【小题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是写景名句,请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文字。(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5-08 08:04: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10分,共18分)
藏书室记
苏 辙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  )古训,(  )有获。”而况余人(  )?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申之以弦歌 申:陈述说明
B.其蔽也贼贼:偷窃
C.手缉而校之 缉:收集整理
D.有兼人之才 兼:超过
【小题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 )古训,( )有获。”而况余人( )?
A.以乃乎B.于则欤
C.于以欤D.于乃乎
【小题3】以下各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力法。
【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颜)回 年 二 十 九 发 尽 白 蚤 死 孔 子 哭 之 恸 曰 自 吾 有 回 门 人 益 亲 鲁 哀 公问 弟 子 孰 为好 学 孔 子 对 曰 有 颜 回 者 好 学 不 迁 怒 不 贰 过 不 幸 短 命 死 矣 今 也 则 亡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A.(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B.(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C.(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D.(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小题5】把《藏书室记》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3分)
(2)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3分)
(3)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大纯墓表
闽县郑君,讳际熙,字大纯,为人介节而敦谊,勤学而远志,年三十六,终于举人,而士知其生平者,靡弗思。君初为诸生,家甚贫,借得人地才丈许,编茅以居,日奔走营米奉父母,而妻子食薯蓣,君意顾充然。邻有吴生者,亦介士,死至不能殓。君重其节,独往手殡之。将去,顾见吴生母老惫衣破,即解衣与母。母知君无馀衣,弗忍受也,君置衣室中趋出。
君既中乡试,将试京师,行过苏州。或告之曰:“有闽某举人至此,发狂疾,忽詈大吏。吏系之,祸不测矣。”君瞿然曰:“吾友也!”即谢同行者,步就其系所,为供医药,饭羹至便溺皆君掖之。适君有所识贵人至苏州,求为之解,某始得释。君即护之南行,至乍浦,乃遇其家人,君与别去。于是君往来苏州月馀,失会试期,不得与。
君文章高厉越俗,其乡举为乾隆丙子科。同考知龙溪县阳湖吴某得君文大喜,以冠所得士。及君见吴君,吴君曰:“吾不必见生,见生文,知生必奇士也。然已矣!生文品太峻,终不可与庸愚争福。”君自是三值会试,一以友故不及赴,再绌于有司。君意不自得,遂不试,往主漳州云阳书院,归谒吴君于龙溪,遂于龙溪卒。
君有弟字曰大章,少与君同学,同执家苦,长同有名。君殁八年,大章登进士为编修。去年,馀与大章同纂修《四库全书》。大章日见余,每如欲有言止。今秋,余疾请假,大章乃凄然曰:“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吾兄鄙夷凡近人,而追慕古人,则忘寝食、弃人事,求其文之用意。惜乎不见君文,吾兄必爱之也。今吾兄没十四年矣,君又将去,安得君文传之?”余为恻。昔吾乡方望溪宗伯与兄百川先生至友爱,百川死而宗伯贵。吾乡前辈皆告馀,宗伯与人言,一及百川,未尝不流涕也。今大章何以异是?
大纯学行皆卓然,虽生不遇,表其墓宜可以劝后人。余固不惮辞,而大章之志,则亦益可悲矣。君无子,其诗文曰《浩波集》,大章镌行之。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刑部郎中桐城姚鼐撰。
(《惜抱轩文集》卷十一)
(注释)①墓表: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碑文。②詈:骂。③掖:扶持。④同考:明清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阅卷的官员。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置衣室中出    趋:疾走B.即同行者 谢:辞别
C.君自是三会试    值:遇上D.百川死而宗伯  贵:看重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靡弗思 余为恻
B.日奔走营米奉父母 求其文之用意
C.长同有名 每如欲有言
D.余固不惮辞     大章镌行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于举人   终于成为举人
B.君意顾充然 郑君却觉得很满足
C.再绌于有司  两次被官吏排除在外
D.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 世上喜好文章的人很多,没有谁比得上我的兄长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表其墓宜可以劝后人。
②今大章何以异是?
【小题5】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回答姚鼐为郑大纯撰写墓表的原因。
【小题6】郑大纯的学行符合《论语》中“君子”的标准,请从下面两则中任选其一,并结合上文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①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②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港渡者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木简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予愠为戏,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犹是也夫!

(周容《春酒堂诗文集》)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命小奚以木简书从(____________) (2)渡者视小奚(____________)
(3)速进,则(____________)  (4)予愠为戏,行(___________)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命小奚木简束书从   ②天下之躁急自败
犹是也夫 ④若是,则与吾业者亦有类乎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小题3】对“予爽然”的“爽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不能进城感到十分懊丧。
B.为渡者的戏言感到十分恼怒。
C.为不听渡者的忠告,悔恨交加。
D.觉得自己先前的做法不对而茫然自失。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②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小题5】短文记叙了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悟出了一点哲理: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①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鸣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②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话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③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不救,弃城而逆道?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赢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准,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④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选自《张中丞传后叙》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通知:完全了解
B.宁能知人之不救 卒:士卒、士兵
C.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擅:独揽,拥有
D.强留之,食与乐,延霁云坐 具:准备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作者抓住最关键的几件事,突出了许远忠于国家,以大局为重的品质,又紧扣了他与张巡关系。
B.睢阳之战的指挥权本在许远手中,但许远虚心接纳张巡,自甘位居张巡之下,张巡被杀,许远被俘。
C.韩愈认为批评许远守城不力和责难许、张二公死守睢阳都是小人好发议论,不乐于成全他人好事的表现。
D.第④段,作者把南霁云放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刻画,展示了其忠义、慷慨、临危不惧的英勇品质。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2)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小题4】选文前三段主要是辩“诬”,请简要概括作者所驳斥的三个“诬”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谏逐客书    
李斯
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叔,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②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声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致诸侯之术也。  
③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④夫物不产于秦,可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夫物不产于秦,可者多宝:宝贝
B.遂散六国之从:“纵”,特指合纵
C.此非所以跨海内、致诸侯之术也所以:表凭借,用来
D.却宾客以诸侯业:创立功业,使……成就事业
【小题2】下列论据没有使用正反对比论证的一组是(   )
A.①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②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B.①昭王得范雎,废穰侯,……使秦成帝业
②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C.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
②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D.①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
②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用充足的事例说明客卿对秦国帝业的建立是有功的,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
B.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意在表明逐客不仅会导致本国人口减少,造成内部空虚,还会使敌国人力增加,而且宾客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它诸侯,从而构树新怨。
C.本文在论证的逻辑上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及近,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言及未来。在论逐客的危害时,程度由轻及重: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强大;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还有亡国的危险。
D.文章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出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等大量的生活享用,目的是批评秦王快意当前、耽于物质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
【小题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