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 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 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近知远,以今知 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知天下之寒, 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 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 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 断,不期乎馍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骐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者 入水求之。舟已行矣,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选自《吕氏春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堂下之阴 审:审察
B.使人先澭水 表:做标记
C.非相反也 务:追求
D.从其所者人水求之 契:符契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或益寿民
B.贵近知远 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C.知天下之寒士   剑不行
D.契其舟 其子岂善游哉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惊而坏都舍
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B.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人们期望好剑能斩断东西,不期望它是镆铘那样的名剑
C.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就是我掉下去的宝剑
D.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②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之法不可用,一是为先王之法变了样,二是因为先王之法过时了。
B.制定法律,要依靠道家学派的学者,他们往往能够以远知近,以今知古。
C.古代七十一位帝王,都是根据他们所处时代的客观需要来制定法律的。
D.本文观点鲜明,论述逻辑严谨,破立结合,反映了先秦法家的历史进化观。
【小题6】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文中讲了“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寓言故事。请分析三个故事分别论证了怎样的观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0 02:0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圣人之所加虑也,故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杨子见歧道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
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注)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天下笑。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贤者有小善以致大善,不肖者有小恶以致大恶,褒姒之,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灭。故形骸相离,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而平王所以东徙也,秦襄晋文之所以劳王劳而赐地也。
梁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不能反也,遂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其知之审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
(注)葆祷:用土石修筑的小城。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戎寇至   即:假如
B.褒姒之   败:失败
C.遂迎之   逝:前去
D.知之也   审:清楚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幽王欲褒姒笑也    其真子恐其父不能反也
B.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天下笑 吾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C.杨子见歧道哭之    诸侯之兵数至无寇
D.昔也往责东 丈人智惑似其子者
【小题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的补出词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周宅酆、镐,近戎人。(戎人)与诸侯约
B.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幽王)为天下笑
C.孽矣!无此事也。(我)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D.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舜、尧、禹)入于泽而问牧童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和杨子由所见想到人会惑于相近事物而受到负面影响或误入歧途,因此哭泣。
B.褒姒之死引发了周平王东迁以及秦襄公、晋文公因护驾有功而获赐封地的结果。
C.作者借黎丘丈人的故事讽刺了那些被看似有才者迷惑而不能识别人才的人。
D.要想不受“疑似之迹”的困扰,必须借助合适的人,即了解实际情况的人。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小题6】作者通过“烽火戏诸侯”和“黎丘丈人”的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加以阐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杀之。子,人之所私也。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黄+享)(tūn),均为人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公也
A.到达B.极、最C.至于D.导致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B.容忍C.对……狠心D.抑制
【小题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谁可而为之  君知难也
B.午非子子邪  今者有小人
C.而杀之 后无问津者
D.伤人刑 同予何人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与其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小题5】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小题6】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
①晋平公 ②祁黄羊 ③腹
【小题7】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①平公曰:“善。”②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曰:“善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亡国之主,必自骄,必自智,必轻物。自骄则简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无备召祸,专独位危,简士壅塞。欲无壅塞,必礼士;欲位无危,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三者,人 君之大经也。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 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 “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 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 ”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晩也?寡人请今 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莫敢谏 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 失之本也。

赵简子沉鸾徼于河,曰:“吾尝好声色矣,而鸾徼之;吾尝好宫室台榭矣,而鸾徼为之; 吾尝好良马善御矣,而鸾徼来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鸾徼未尝进一人也。是长吾过而绌 善也。”故若简子者,能厚以礼督责于其臣矣。以礼督责于其臣,则人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 为非;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此三代之盛教

(《吕氏春秋•骄恣》)

(注)①简:怠慢。②春居:齐宣王臣。③辟:同“避”。④鸾徼:赵简子臣。⑤绌:减损。⑥三代:指夏 商周。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物则无 备:储备
B.而乐为  轻:轻快
C.箴谏不可不 熟:深思熟虑
D.而鸾徼之 致:招致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欲无壅塞,必礼士
想要不闭塞,必须礼贤下士。
B.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
即使有一千名大臣进谏,也没有人能劝阻楚王。
C.何谏寡人之晩也
为什么这么晚才劝阻我呢?
D.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
可以跟他一起做正确的事,不可以跟他一起做错误的事。
【小题3】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②此三代之盛教。
【小题4】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这篇短文的标题是“骄恣”,请用现代汉语的短语形式概括君王骄恣的三种危害。
②分别用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来评价齐宣王、赵简子对待骄恣的态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第一则《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第二则《疑似》选自《吕氏春秋》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1)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2)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B.(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C.(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D.(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一项是(   )
A.“夜缒而出”的“缒”指用绳子绑着人由下往上拉,表示上吊。
B.“君之所知也”中的“知”与“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同义。
C.“邻之厚,君之薄”的“厚、薄”与“扶而道苦之”中的“苦”用法一致。
D.“昔也往责于东邑”中的“责”是责怪之意,“共其乏困”中的“共”是通假字,通“供”。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则: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伯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
B.《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C.第二则:老人在酒醒后,认为儿子在路上折磨他,于是责骂儿子。儿子向他叫冤,说自己那天只是去讨债,根本没有做出这样的事。
D.第二则“黎丘丈人”用于比喻困于假象、不察真情而陷入错误的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2)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故王。今天下弥衰,圣王之道废绝。世主多盛其欢乐,大其钟鼓,侈其台榭苑囿,以夺人财;轻用民死,以行其忿。攻无罪之国以索地,诛不辜之民以求利,而欲宗庙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不亦难乎?

②今人曰:“某氏多货,其室培湿,守狗死,其势可穴也。”则必非之矣。曰:“某国饥,其城郭庳,其守具寡,可袭而篡之。”则不非之。乃不知类矣。

③《周书》曰:“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贤明其世,谓之天子。” 故当今之世,有能分善不善者,其王不难矣。善不善本於义,本於爱。爱利之为道大矣。夫流於海者,行之旬月,见似人者而喜矣。及其期年也,见其所尝见物於中国者而喜矣。夫去人滋久,而思人滋深欤!乱世之民,其去圣王亦久矣。其愿见之,日夜无间。故贤王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不可不务也。

《吕氏春秋·序言》

【小题1】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诛不之民以求利 (______)    ②其势可也(_______)
【小题2】与“圣王之道废绝”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戍卒叫,函谷举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问者爇香于鼎
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小题3】与“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过去的人不能追回,将来的人不能等待
B.过去的人不可接触,将来的人不可期待
C.过去的不可追回,未来的不可等待
D.过去不可接触,未来不可期待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上文的中心论点:
【小题5】设喻类比是本文说理的一大特色,请以第②节为例,对此略作评析。
【小题6】作者认为,“听言”要分辨“善”与“不善”,而“善”与“不善”的标准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对此,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