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誳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阵中,则终身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然而管仲免于缧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行,而求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鳣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注)①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②涔:积水。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也易:平坦
B.三战所亡,一朝而之反:往返
C.布衣弗友,人君弗臣:能臣
D.不计其大功,总其行,而求小善略:简略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今人之小过掩其大美故舍汝而旅食京师,求斗斛之禄
B.使曹子计不顾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C.则终身破军擒将矣有如此之势,而秦人积威之所劫
D.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小题3】(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誳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4分)
(2)然而管仲免于缧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30 08:12: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过秦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B.匈奴七百余里却:后退
C.名城,杀豪杰隳:毁坏D.数百之众将:率领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秦始皇实行暴政的一组是(    )
①吞二周而亡诸侯 ②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⑤隳名城,杀豪杰  ⑥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A.①③④B.②③⑤C.③⑤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文字主要是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B.第一段文字从政治、军事、文化、地理形势等方面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措施,在铺叙中显现暴政,为后文的“仁义不施”作铺垫。
C.第二段文字写陈涉的出身、才能、地位、人数、兵器等与第一段的秦始皇层层对比,说明灭亡秦朝极为容易。
D.第二段文字写陈涉揭竿而起,天下就云集响应,说明暴政不得人心,意在讽谏汉文帝应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仁政。
【小题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⑵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南园诗存》序

(清)姚鼐

昆明钱侍御沣①既丧,子幼,诗集散亡。长白法祭酒式善、赵州师令君范,为搜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高宗命和珅偕君往治之。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卒辞。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②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君旋遭艰归,服终,补部曹。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成疾以殒。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悲夫!悲夫!

余于辛卯会试分校③得君,四年而余归,遂不见君。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余昔闻丧,既作诗哭之;今得集,乃复为,以发余痛云。

注①钱沣(1740-1795),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清书画家。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官侍御、通政司副使等。②媒糵:比喻挑拨是非,陷人于罪。③分校:科举考试时校阅试卷的官,时姚鼐以礼部员外郎任分校。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B.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C.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D.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州师令君范”,按照古代称谓习惯,这个人是赵州人师范县令,“赵州”是其籍贯,“师”是其姓,“令君”是其官职,“范”是其名。
B.“序”,也作“叙”或“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写体例和主要内容。《送东阳马生序》《兰亭集序》皆属此类。
C.“辛卯”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干支指天干和地支,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会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名目之一,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参加考试的为各省乡试考中的举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沣很受皇帝信任。乾隆皇帝一向了解钱沣正直贤良,知道他不会诬陷别人,于是加以重用,把军机处很多重要的事务交给他去办理。
B.钱沣性格刚直不阿。和珅掌权的时候,很多大臣都巴结和珅,通过走他的门路得到提拔重用,只有钱沣敢于用奏章向皇帝揭发和珅的罪行。
C.钱沣的遭遇令人惋惜。本文着重记述了钱沣与权臣和珅的斗争,作者哀叹他不能等到公论天下大白之时而死,惋惜人才之意溢于言表。
D.钱沣的诗如其为人。本文把重点放在表现他忠直敢言的品质上,其目的是让读者由其人而见其诗,领会钱沣的诗“苍郁劲厚”的特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
(2)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思云记
(明)文征明
①长洲顾君可求,自号思云。一日言于余曰:“福(即顾可求)甫乳而母氏见背,成童而先君继亡,茕茕孑立,仅以有成。而罔极之思,莫克云报。‘思云’之称,庸以寄吾之悲云耳。先生其为我记之。”
②余惟狄梁公奉使过太行,顾瞻白云,悬情亲舍,慨然兴思。惟其至情迫切,足以感人,千载之下,育其言若新。而所为致人之感之者,亦惟其人也。人品有不同,事绪有不一,以顾君而附于梁公,殆非其拟;而君裹足里门,周旋于一室之间,无数百里之役,亦岂太行之比?然于中有不大相远者。父子之亲,慈爱之懿,梁公之所有,顾君未尝无也。是故山则出云,人则有亲,夫人皆得而拟之,岂梁公所得私  ?然而梁公弛情于暂违,而君寄怀于永弃,君视梁公,殆有甚焉。且君之父惟善号友云,君视云如亲,所为思之深而感之切,殆犹羹墙之在望,又奚梁公之拟为哉?古人谓五十知慕为大孝,君年垂七十而孺慕不已,其孝为何如!君读书善医,而执德厉行,忠信弗违,盖能充其孝者也。
(有删节)
【注】①顾君可求:顾福,字可求,作者友人。②罔极之思:指人子对于父母的无穷哀思。③庸:用。④“余惟”四句:狄梁公即狄仁杰,字怀英,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唐代名相。《大唐新语》载:“(阎本立)特荐(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⑤惟善:顾惟善,号友云。⑥羹墙:“见羹见墙”,追念前辈或仰慕圣贤。《后汉书·李固传》“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于墙,食者睹尧于羹。” ⑦孺慕:孺,小孩。慕:倾慕。原意是小孩哭悼追思死去的父母,后来就用来指对父母的孝敬。这里指幼童爱慕父母之情。
【小题1】概括第①段的意思。
【小题2】第②段方框中应填写的虚词是
A.矣B.耳C.哉D.乎
【小题3】对第②段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狄仁杰登太行山望白云孤飞而思亲。
B.睹物而产生思念父母之情人皆有之。
C.顾君裹足里门远不及狄公远离父母。
D.人们对白云产生思亲共鸣源自顾君。
【小题4】作者认为顾可求的思亲比狄仁杰更深切,请概括其原因。(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第②段写得一波三折,曲折有致,对此请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小题1】下面的加横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奋发,鼓起翅膀
B.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环绕,盘旋
C.我起而飞,抢榆枋疾,迅速
D.彭祖乃今以久闻特别
【小题2】下面各句加横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鹏徙于南冥也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B.有鱼,其广数千里是以后世无传
C.生物之以息吹也仰头向鸣,夜夜达五更
D.背垂天之云王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小题3】下面各句中不包含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C.蟪蛄不知春秋
D.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小题4】宋荣子为什么要嗤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 )
A.他们不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
B.他们不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C.他们有才智,有善行,有德行,有能力,但是自鸣得意,和斥鴳一样所见甚小。
D.他们不值得夸耀而自我夸耀。
【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①“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②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置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卢。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③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④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⑤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1)鈇钺(fū yuè):原指斫刀和大斧,此指帝王赐予的专征专杀之权。(2)介然:形容有心事。(3)留守相公:东都留守朱馀庆。
【小题1】从结构上看,第①段的作用是  
【小题2】为什么说“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
【小题3】作者托温生拜见乌公时陈述两个问题,一是     二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对乌公的行为,作者似“怨”而实颂,结合具体内容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