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尚书屯田外郎赠兵部员外郎钱君墓表

欧阳修

君讳治,字良范,姓钱氏。明道二年六月十一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五十有二。

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州举进士第一,试礼部高第,遂中甲科。为吏长于决狱,历六县,皆有能政。

潮州自五代时,刘氏暴残其民,君治海阳经年,民归本业者千余户,由是海阳升为大县。潮州之大姓王氏失火,迹其来自某家,吏捕讯之,某家号冤不服。太守曰:“狱非钱君不可。”君问大姓,得火所发床足,验之,疑乡里仇家之物。因率吏入仇家,取床,折床足合之,皆是。仇人即服曰:“火自我出,然故遗其迹某家者,欲自免也。某家诚冤。”君即日出某家狱,致仇人以法,举州称为神明。

其佐治宣州,数决大狱,及旁近郡狱有疑者,皆归决于君。工部侍郎凌策知宣州,尤称君文章学问,曰:“吏事不足污子,当以文章居台阁。”欲荐其文,未及而策卒。初,宣州官府岁市茶于泾县,命君主理。策子不肖,以恶茶数千斤入于官,君立焚之,以白策,策益以此知君。策卒,君叹曰:“世无知我者矣。”

会甘露降其治县,明年,麦禾大稔,麦一茎五歧、禾一茎五穗者,县人以为君政所致,谓之钱公三瑞。君叹曰:“吾知治民尔,瑞岂吾致哉!”县人为君立生祠。君时年五十。或叹其仕不达,君曰:“使吾政行于民,是达也。”蔡文忠公为御史中丞,数欲引君为御史,会君卒。君平生所为文章三百余篇,号曰“晦书”。

(选自《欧阳修集》卷二十五,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B.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C.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D.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治家贫好学,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官后历任六县,且都有善政。
B.钱治擅长断案。在潮州因审理一桩纵火案被人称道,在宣州时又多次判决大案。
C.钱治的文章也很出色。他一生写了三百多篇文章,被工部侍郎凌策推荐给台阁。
D.钱治淡泊名利。当别人为他的仕途不顺而叹息时,他自己更关心政令是否有利民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火自我出,然故遗其迹某家者,欲自免也。
译文:
(2)以恶茶数千斤入于官,君立焚之,以白策,策益以此知君。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9-29 02:46: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  ?”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   ,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⑥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①⑤⑥D.②④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
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
B.禊事,禊,一种祭礼。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七月七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C.流觞,古人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时,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D.不知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二段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B.选文第三、四段笔锋一转,变为议论、抒情,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C.作者在文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他肯定老庄“齐生死”的观点,在生命观上与老庄的道家思想完全一致。
D.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南游集》序

叶燮

①诗文一道,在儒者为末务①。诗以适性情,文以辞达意,如是已矣。初未尝争工拙(优劣)于尺寸铢两间,故论者未可以诗文之工拙而定其人之品,亦未可以其人之品而定其诗文之工拙也。

②然余历观古今数千百年来所传之诗与文,与其人未有不同出于一者。得其一,即可以知其二矣。即以诗论,观李青莲之诗,而其人之胸怀旷达、出尘之概,不爽如是也;观杜少陵之诗,而其人之忠爱悲悯、一饭不忘②,不爽如是也。其他巨者,如韩退之、欧阳永叔、苏子瞻诸人,无不文如其诗,诗如其文。诗与文如其人。盖是其人斯能为其言,为其言斯能有其品,人品之差等不同,而诗文之差等即在,可握券取也。近代间有巨子,诗文与人判然为二者,然亦仅见,非恒理耳。余尝操此以求友。得其友,及观其诗与文,无不合也。又尝操此以称诗与文。诵其诗与文,及验其人其品,无不合也。信乎!诗文一道,根乎性而发为言,本诸内者表乎外,不可以矫饰,而工与拙亦因之见矣。

③康熙乙丑,余于岭南遇夏子宁枚。夏子与余同乡,尝闻其名矣。相遇万里外,既又方舟③于浈江道中者浃旬。夏子盖端人也。夏子行年五十,为衣食驰逐炎瘴中,时见其牢落不平之慨,然温然盎然之容故在。夏子尽发其诗文与余观之。诗言情而不诡于正,可以怨者也;文折衷理道而议论有根柢,仁人之言也。人与诗文如出乎一。余盖快然于其合也矣。

(选自《己畦文集》卷八,有删节)

注:①末务:次要的事。②一饭不忘:指杜甫虽流落饥寒,终身不用,但一饭未尝忘君国。③方舟:船并行。

【小题1】文章中的“李青莲”指的是诗人   (人名)
【小题2】下列对第②段“余尝操此以求友”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我曾经拿着它去寻找朋友。
B.我曾用这个标准去寻找朋友。
C.我曾用这个标准去寻找他的朋友。
D.我曾用这个规律去研究他的朋友。
【小题3】阅读文章第②段,概述造成诗文“工”与“拙”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文末说:“余盖快然于其合也矣。”简析其中“合”的内含。
【小题5】结合本文,谈谈在杜甫的诗《登楼》中,怎样体现了他“忠爱悲悯、一饭不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