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仁以为己任。
A.他人之贤者,丘陵也B.子路宿于石门
C.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D.孟子遇于石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5-11-17 04:05: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所谓“杀青”,以斩竹得名,“汗青”以煮沥得名,“简”即已成纸名,乃煮竹成简。后人遂疑削竹片以纪事,而又误疑“韦编”为皮条穿竹札也。秦火未经时,书籍繁甚,削竹能藏几U如西番用贝树造成纸叶,中华又疑以贝叶书经典。不知树叶离根即焦,与削竹同一可也。
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当笋生之后,看视山窝深浅,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节届芒种,则登山砍伐。截断五、七尺长,就于本山开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恐塘水有时,则用竹枧通引,不断瀑流注入。浸至百日之外,加工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其中竹穰形同苎麻样,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楻桶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
凡煮竹,下锅用径四尺者,锅上泥与石灰捏弦,高阔如广中煮盐牢盆样,中可栽水十余石。上盖楻桶,其围丈五尺,其径四尺余。盖定受煮,八日已足。歇火一日,揭樘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其塘底面、四维皆用木板合缝砌完,以防泥污。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烧滚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烂。取出入臼受舂,舂至形同泥面,倾入槽内。
凡抄纸槽,上合方斗,尺寸阔狭,槽视帘,帘视纸。竹麻已成,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入纸药水汁其中,则水干自成洁白。凡抄纸帘,用刮磨绝细竹丝编成。展卷张开时,下有纵橫架框。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上以板压。俏绳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气净尽流干。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凡焙纸先以土砖砌成夹巷,下以砖盖巷地面,数块以往,即空一砖。火薪从头穴烧发,火气从砖隙透巷外,砖尽热,湿纸逐张贴上焙千,揭起成帙。
盛唐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第,故造此者名曰火纸。荆楚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此纸十七供冥烧,十三供日用。其最粗厚者名曰包裏纸,则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今也。若铅山诸邑所造柬纸,则全用细竹料厚质荡成,以重价。最上者曰官柬,富责之家通刺用之。纸敦厚而无筋膜,染红为吉柬,则先以白矾水染过,后上红花汁云。
(取材于宋应星《天工开物》)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削竹同一可也 哂:笑
B.恐塘水有时 涸:干枯
C.火以八日八夜为 率:大概
D.以重价 射:谋求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入纸药水汁其中 急星火
B.其最粗厚者名曰包裹纸 襟三江带五湖
C.则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也 既自以心形役
D.纸敦厚而无筋膜 名为鲲
【小题3】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中华又疑以贝叶书经典。
②此纸十七供冥烧,十三供日用。
【小题4】下列图片是根据文本内容绘制。请用四字词语为图片命名。

【小题5】简述宋应星对“削竹片以纪事”的看法及其理由,你如何评价他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
A.行李之往来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小题2】下面“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3分) (   )
A.吾还也。B.以无礼于晋。
C.越国以鄙远,君知难也。D.行李之往来,共乏困。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3分)(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10分)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分)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分)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志斋说

宋·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1)也。不以圣贤为准的(2)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各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1)正鹄:靶心。    (2)准的:标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挽必圆,视必   审:仔细
B.其亦可以少矣乎 警:警惕
C.此立志始终不可者也 渝:说明
D.笔书所欲言     援:持,执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不与为偶,其无志也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B.是不立正鹄而射者 师道之不传久矣
C.和有制,严而不离 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D.尝遗济也受业予 不拘于时,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B.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才能走上正途,因此,确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C.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书‘尚志’二字赠之”和“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
D.文章引譬喻类,正反说理,一咏三叹,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立志”这一话题阐述得精辟有力。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志 苟 不 立 虽 细 微 之 事 犹 无 可 成 之 理 况 为 学 之 大 乎 昔 者 夫 子以 生 知 天 纵 之 资 其 始 学 也 犹 必 曰 志 况 各 党 小 子 之 至 愚 极 困 者 乎 其 不 可 不 以 尚 志 为 至 要 至 急 也 审 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
(2)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适 :到……去
B.硿硿  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C.至夜月明 莫:通“暮”
D.汝之乎 识:认识
【小题2】下面句子中的“而”字与“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的“而”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徐而察之
B.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知之B.大王来何操C.不吾知也D.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小题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文字记叙作者实地考察的经过,指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B.“余固笑而不信也”与“因笑谓迈曰”中的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讥笑,后者是微笑。
C.对寺僧的做法作者表示不相信,晚上自己亲自去实地考察了石钟山。
D.通过与苏迈的谈话,说出了石钟山得名的缘由,即与寺僧的解释完全相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谁与王敌?故曰:‘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梃:木棒。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魏国自称晋国。③耨:锄草。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是秦始皇之前君主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被封为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B.“俑”是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孔子赞成用俑殉葬,“始作俑者”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C.“孝悌”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D.“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
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2)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