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选出对下列划线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未知,得仁 ②二王我将有所遇③为国礼 ④二三子我为隐乎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5-11-17 04:05: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⑧,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④使酒:酗酒任性。⑤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之  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见之欤  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小题2】下列每组句子中画横线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其所著帽,方耸高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余既耸异之   他植者则不
C.晚乃遁光、黄间 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家     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小题1】下面的加横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奋发,鼓起翅膀
B.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环绕,盘旋
C.我起而飞,抢榆枋疾,迅速
D.彭祖乃今以久闻特别
【小题2】下面各句加横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鹏徙于南冥也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B.有鱼,其广数千里是以后世无传
C.生物之以息吹也仰头向鸣,夜夜达五更
D.背垂天之云王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小题3】下面各句中不包含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C.蟪蛄不知春秋
D.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小题4】宋荣子为什么要嗤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 )
A.他们不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
B.他们不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C.他们有才智,有善行,有德行,有能力,但是自鸣得意,和斥鴳一样所见甚小。
D.他们不值得夸耀而自我夸耀。
【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