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瑶芳楼记
宋濂
瑶芳楼者。常熟虞君子贤燕居之所也。
瑶芳者何?古桐琴之名。子贤以重金购得之,间一抚弄,其声翏翏然,如出金石,如闻鸾风鸣。如与仙人、剑客共语于千载之上,子贤乐焉。则以谓世之名楼者众矣,高骈之“迎仙”。谓其溯遐情也,其失也诞;韩建之“齐云”,谓其凌高清也,其失也侈。吾皆弗敢其非。欲专斯楼之美者,舍斯琴也。其孰能当之?遂以瑶芳名其楼。
当风物清朗,白月独照,神情遐冲,夐出世外。子贤棕冠鹤氅,自函道而升,复取琴。鼓一再,行久之,演而为紫琳之操。其辞曰:“有坚者,石中含精矣;其石白如肪。煜有瑛矣;五音繁会,铿然鸣矣。”客有与子贤同志者,从而和之。曰:“艳质兮非华。阳卉兮非奢,折秋馨兮遗所思,望美人兮天涯。”歌已,相视而笑。
金华宋濂闻其声,唶曰:“古之人好楼居者,岂欲靡丽而为荣观哉?盖临阴幽之室,则其情敛而聚;处阳明之居,则其情畅舒。随境而迁,因物而亦人理之常者乎!况夫宫角之相参。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和之正,其于学问之功,又未必为无所助。所以先生长者,无故不去之、盖有以也。虽然,君子盖不物于物。不物于物,则凡纷然而来前者,皆吾性情之发舒。或悬崖速壑,或平墅旷林,虽非层构,可以闺辟阳阴,而清风徐来,万籁皆动,曲涧流泉,复助之为声势,五音泠然,惬心而温耳,太和融洽,内外无间,有不啻听子贤之琴于兹楼之上矣!此无他,达人大观,无地不为楼,无声不为琴也。苟局滞一室之间,适其意则有之,而蹈道则未也。有若子贤,盖学道而有所得者,故濂敢以是说告之。”
子贤绝出流俗之上,吾友杨君廉夫极称其为人,谓笃于士行而犹孝其亲云
(逃自《宋濂散文选集》,有删改)
【注】①翏翏:lù,象声词,长风声.②高骈:唐朝人,曾建迎仙楼。下文韩建,唐末人,曾建齐云楼。③夐:xiòng,远。④函道:楼悌。⑤紫琳之操:琴曲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熟虞君子贤居之所也燕:安逸,安闲。
B.吾皆弗敢其非蹈:遵循,沿袭。
C.岂欲靡丽而为荣观哉夸:奢侈,过度。
D.随境而迁,因物而著:显露,显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五音繁会,铿然鸣矣②骊山北构西折,直走咸阳
B.①处阳明之居,则其情畅舒 ②猥微贱,当侍东宫
C.①亦人理之常者乎②夫庸知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①苟局滞一室之间②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琴音之美妙、音乐之功用的一项是
A.①如出金石,如闻鸾凤鸣
②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和之正
B.①如与仙人、剑客共语于千载之上
②神情遐冲,复出世外
C.①复取琴,鼓一再,行久之
②其于学问之功,又未必为无所助
D.①而清风徐来,万籁皆动
②五音泠然,惬心而温耳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历史上的“迎仙”“齐云”两座名楼为例,指出它们在命名上分别失之“诞” “侈”,意在肯定虞子贤以古桐琴为楼命名的做法。
B.作者曾经与虞子贤一起在月夜登楼,子贤抚琴弹奏;作者继而与子贤唱和,借鲜花、香草、美人表达了对高洁品行的仰慕与追求。
C.作者认为,修养高深的人无论面对什么景物,都能养性怡情,即使从清风流泉中也可获得美妙的享受,如同在瑶芳楼上听虞子贤弹琴一样。
D.作者在文中既为瑶芳楼作记,也通过写虞子贤为楼命名和弹奏古琴表现子贤高雅的品格,同时还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第Ⅱ卷(共114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欲专斯楼之美者,舍斯琴也,其孰能当之?(3分)
(2)所以先生长者,无故不去之,盖有以也。(3分)
(3)子贤绝出流俗之上,吾友杨君廉夫极称其为人,谓笃于士行而犹孝其亲云。(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5-07 04:54: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兼爱
①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
②既以非之,何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③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1)。”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之,则士众能为之。昔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2),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3)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4)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5)乱行,蹈火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④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取材于《墨子·兼爱》,有删节)
注(1)“虽然”句谓:这样虽然好,但却是天下难以办到的事。(2)牂(zāng)羊之裘:羊皮做的朴素衣服。(3)要:通“腰”。(4)胁息:屏气。(5)碎:通“萃”,军队行列。
【小题1】对加点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贵必贱 敖:通“傲”,傲视
B.若君之 说:通“悦”,喜欢
C.有黧黑之色  朝:读zhāo,早晨
D.人亦从而之  恶:读wù,憎恶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以仁者非此何难有焉
B.何易之   人又谁能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    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D.蹈火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士不以为行故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看待别的国家如同看待自己的国家
B.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只是没有认识到它的好处、辨清它的道理
C.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所以楚灵王的大臣都为了节约而只吃一顿饭
D.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越王勾践亲自击鼓来激励他的武士奋进
【小题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墨子”前一个“子”字,是对墨子的尊称,可译为“先生”。
B.墨家学派在先秦曾盛极一时,其核心学说有“兼爱”“非攻”等。
C.晋文公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课文出自《战国策》。
D.“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是越王勾践忍辱复国的故事。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小题6】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
韩 愈
进士侯喜。
右其人,为文甚古,立志甚坚,行止取舍,有士君子之操。家贫亲老,无援于朝,在举场十余年,竟无知遇。愈常慕才,而恨其屈。与之还往,岁月已多,尝欲荐之主司,言之于上位,名卑官贱,其路无由。
去年愈从调选,本欲携持同行,适遇其人自有家事,迍邅坎坷,又废一年。及春末自京还,怪其久绝消息。五月初至此,自言为阁下所知,辞气激扬,面有矜色。曰:“侯喜死不矣!喜辞亲入关,羁旅道路,见王公数百,未尝有如卢公之知我也。比者将委弃泥途,老死草野,今胸中之气勃勃然,复有仕进之路矣。”
愈感其言,贺之以酒,谓之曰:“卢公,天下之贤刺史也。未闻有所推引,盖难其人而重其事。今子郁为选首,其言‘死不恨’,固宜也。古所谓知己者正如此耳。身在贫贱,为天下所不知,独见遇于大贤,可贵耳。若自有名声,又托形势,此乃市道之事,又何足贵乎?子之遇知于卢公,真所谓知己者也。士之修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己,前古以来,不可胜数。或日接膝而不相知,或异世而相慕。以其遭逢之难,故曰‘士为知己者死’,不其乎?不其然乎?”
阁下既已知侯生,而愈复以侯生言于阁下者,非为侯生谋也;感知己之难遇,大阁下之,而怜侯生之心,故因其行而献于左右。谨状。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有删改)
(注)①状:文体的一种,用于陈述事件经过或人的事迹。②右其人:古代书写从右至左竖写,侯喜的名字最先在右边写出,故如此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喜死不矣 恨:遗憾
B.比者将委弃泥途     分:料想
C.不其乎  然:这样
D.大阁下之  德:感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愈常慕才,而恨其屈 此志不在小
B.尝欲荐之主司   极娱游暇日
C.独见遇于大贤,可贵耳   而后今培风
D.故因其行而献于左右 有鱼,其广数千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喜非常有才华,但参加科举考试十几年,却没有遇到一位赏识他的人,以致考场败北,有志难展。
B.侯喜被卢郎中赏识之后,一改颓态,重新有了雄心壮志。作者也为他感到高兴。
C.作者认为,知己难遇,所以才有“士为知己者死”。侯喜能够被卢郎中赏识,卢郎中正是侯喜的知己。
D.作者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不是推荐侯喜,而是感慨知己难遇,赞美卢郎中能慧眼识人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春末自京还,怪其久绝消息。
(2)士之修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己,前古以来,不可胜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记。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也     穷 ;走到尽头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常在于险远  观:景象
C.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也   明:明亮
D.有碑仆道,其漫灭    文:碑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图,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庐冢,“庐”是屋舍,“冢”是坟墓,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坟墓旁搭建的守护的屋舍。
C.至和,是宋仁宗的庙号。
D.,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
B.作者先托古人,说明今人若要有所得,也必须像古人一样去游览名山大川,探险揽胜。
C.“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由叙事而自然转入议论。
D.第二段主要写后洞,着力突出其“窈然”,表达了“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心情。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