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寄欧阳舍人书(节选)
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自立:自己有所建树
B.警劝之道警劝:告诫勉励
C.于众人,则能辨焉众人:许多人
D.虽或并世而有并世:同时代
【小题2】【小题3】下面关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碑铭与史传其实有着不同,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的,生者而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
B.有时,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又因是死者子孙所请,如果直书死者恶行,人情上过不去,铭文就出现不实之辞。
C.人之品行,有情感善良但行迹不好的,有内奸而外善的,有善恶相差而很难确指的,有实大于名的和名过其实的。
D.世上的学者,读古人事迹,看到感人之处,往往悲伤苦痛而流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但曾巩认为自己却非如此。
【小题4】【小题5】文中对撰写铭志提出了哪两个重要观点?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2)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0 12:10: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钴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寻:沿着
B.以兹丘之下 效:效力
C.熙熙然回巧献技    举:拿
D.农夫渔父过而之    陋:看不起
【小题2】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梁上有丘焉/郯子
B.货不售/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是果有遭乎/皆出于此乎
D.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景多采用拟人手法,常常用寥寥数语,便把静物写得很活。
B.“价止四百”进一步印证了小丘售价之低廉,同时也暗含着作者被无辜贬低的愤慨。
C.作者因为小丘价格低廉买下了它,除去杂草后,小丘呈现怡然之态。
D.文末一方面是以乐言忧,借以抒发自己的不平;一方面忧中言乐,也包含着一种期待,表达了祈盼重新获用的渴望。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其 石 之 突 怒 偃 蹇 负 土 而 出 争 为 奇 状 者 殆 不 可 数 其 嵚 然 相 累 而 下 者 若 牛 马 之 饮 于 溪 其 冲 然 角 列 而 上 者 若 熊 罴 之 登 于 山
【小题5】翻译以下句子。
(1)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新都县八阵图记
杨慎
诸葛武侯八阵图,在蜀者二:一在夔州之永安宫;一在新都之弥牟镇。在夔者盖侯从先主伐昊,防守江路,行营布伍之遗制;新都为成都近郊,则其恒所讲武之场也。   
武侯之人品事业,前哲论之极详,不复剿同其说。独其八阵,有重可慨者。史谓侯推演兵法,作为八阵,成得其要。自令行师,更不覆败,深识兵机者所不能洞了。盖胜之于多算,而出之于万全,非借一于背城,而侥幸于深入也。   
惜乎!其方锐意以向中原,而溪蛮洞獠,左跳右跋,以裂其势。外寇方殷,内境自惫,使夫八阵之妙,不得加于二曹三马之枭敌,而乃止试于七纵七擒之孟获;天威神算,不骋于中原王者之区宇,而仅以服南中巴焚之偏方。事机既已迟,精力又已亏,勇贾其余,师用其分,以为大举,譬之逐盗救火之家,挺刃决水犹恐不及,而内外仇贼,自相乘机肤箧助燎,则虽有倍人之知力,亦自无如之何!侯之不幸,势正类此。天之所坏,谁能支乏?祚去炎汉,不待陨星而后知矣。   
嗟乎!国之兴亡,天也。而千载之下,君子独遗恨于蜀汉之事者,非以武侯故耶?至其故垒遗墟,独为之爱惜不已?乃其忠艾之激人,不独其法制伍之妙也。不然,则窦宪尝勒八阵以击匈奴,晋马隆用八阵以复凉州,是在侯前已有之,而后亦未尝亡也。功既有成,而后世犹罕所称述,况能传其遗迹至今乎?   
慎尝放舟过夔门,吊永安之宫,寻阵图之迹。惟时春初,水势正杀,自山上俯视,下百余丈,皆聚细石为之,凡八行六十四葩.。土人言:夏水盛时,没在深渊,水落依然如故。在吾新都者,其地象城门四起,中列土垒,约高三尺。耕者或铲平之,经旬余复突出。此乃其精诚之贯,天之所支,而不可坏者,盖非独人爱惜之而已耳?   
庆阳韩君大之,以进士出宰吾邑,始至,拜侯之荒祠,次观遗垒,重有感焉。谓慎日:“今阵图在夔者,有少陵东坡之诗,四方灼知,而此顾泯焉。无所表识,往来者不轼,樵牧者不禁,非缺欤?祠宇行当新乏。阵图所在,欲伐石树道左,大书日:‘诸葛武侯八阵图。’碑阴之辞,子宜为之。”   
夫崇贤存古,以示向往焉,循良事也;推表山川,考记往昔者,则史氏职也。遂书之使刻焉。
(选自<太史升庵全集》卷四,有删节)
【注】①葩(jue):标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复同其说   剿:抄袭。   
B.则窦宪尝八阵以击匈奴   勒:强取。   
C惟时春初,水势正   杀:消退。   
D.往来者不   轼:伏轼致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恒所讲武之场也
海运将徙于南冥
B.方锐意以向中原
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
C.四方灼知,而此顾泯焉
因人之力敝之
D.遂书之使刻
复鸳言兮
【小题3】把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至其故垒遗墟,独为之爱惜不已?乃其忠义之激人,不独其法制伍之妙也。(4分)    
(2)此乃其精诚之贯,天之所支,而不可坏者,盖非独人爱惜之而已耳?(4分)
【小题4】文言文中,杨慎为什么要写本文?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5】请用(/)线给下面的文言文中划线部分断句。(限划8处)(4分)   
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途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文心雕龙·通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吏道
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节选自《伯牙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日夜窃人货殖  货殖:财物
B.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固:固然,虽然
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 蕃息:繁衍
D.择才且贤者,且贤者又不屑为 才:人才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一组是
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②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 ③取民愈广,害民愈深 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⑤吏无避忌,白昼肆行 ⑥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
A.①③④⑤B.②④⑤⑥
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
B.从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但是国家仍会出现动乱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C.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言辞激烈地批判他们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鱼肉百姓,比强盗还要厉害。
D.作者认为民众之所以作乱,是因为“吏”“夺其食”“竭其力”,作者能够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
(2)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3)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学舍记
曾巩
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虺之聚①,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碎细之间②,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注】①貙(chū)虺(huǐ):貙是兽名,像狸,这里泛指猛兽。虺是毒蛇。②筥(jǔ):圆形的竹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比肩,齐等
B.而是时,家事亦滋出  增益,加多
C.属人外亲之问 询问,提问
D.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    实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南方则载大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盖其一二之粗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以役于事者 然微以其文于君亲
D.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幼时“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不懂得念书的好处,而一旦觉悟,便下决心与古今文章大家并驾齐驱。
B.曾巩经历的风险、祸患等种种不幸,并没有挫伤他好学的进取心,他说:“只要有空闲时间,我便拿起书本学习。”并为自己一时还不能“专心尽思”“琢雕文章”来表达内心难以言传的情感而叹息。
C.曾巩呆在“卑巷穷庐”,穿“冗衣”吃“砻饭,芑苋之羹”,虽穷困窘迫却泰然处之,是因为这可以使其“遂其志而有待”,这犹如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境界,体现了曾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高尚节操。
D.曾巩一一叙述自己从小到大,进退去就的情形,以及喜好倾慕文章大家之心,写成了《学舍记》,对我们今天仍有学习借鉴之意。
【小题4】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断句。
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
(2)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① 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 ② 陂陁(pō tuó)不平坦。 ③ 浮图梵语,亦作佛图、浮屠,塔的意思。 ④ 乱流横绝江水。 ⑤ 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 ⑥ 褰(qiān)裳提起衣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临:面对
B.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效:呈现
C.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之:我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易:改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如不能尽兴游玩,就会长时间地闷闷不乐。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⑵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小题4】本文表现了子瞻被贬齐安后的两件乐事,请概括这两件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