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甲文
子路为蒲宰,为水备,与其民修沟渎。以民之劳烦苦也,人与之一箪食,一壶浆。
孔子闻之,使子贡止之。子路忿不悦,往见孔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民修沟渎以备之。而民多匮饿者,是以箪食壶浆而与之。夫子使赐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
孔子曰:“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汝速已则可,不则汝之见罪必矣。”
(选自《孔子家语•致思》)
乙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选自《论语•阳货》)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不白于君(  )
⑵见己之德美矣(   )
⑶汝速已则可(   )
⑷信则人任焉(   )
【小题2】子路给百姓“一箪食,一壶浆”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子路的做法符合乙文中“    ”这句话。
【小题3】在乙文中,孔子论及“仁”的五个义项,从你所学的《论语》章节来看,你认为这五个义项能不能涵盖“仁”的全部内涵?如果不能,请你再举出几个义项。
【小题4】《论语》中孔子谈的最多的是“仁”,平时也教弟子为善行仁,但在甲文中却劝阻子路施行仁义,这是否与孔子一贯的主张矛盾?请试作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20 04:17: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欧阳修《伶官传序》)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
C.抑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本:本来
D.此三者,吾遗也恨:遗憾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尔无忘乃父之志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方其系燕父子组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C.皆背晋以归梁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D.其所以失之者尔三矢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涵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小题5】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3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
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是谓之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
何谓瓦解?曰:吴、楚、齐、赵之兵①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
由此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有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陈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天下虽未治也,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强国劲兵,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吴、楚、齐、赵是也,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贤主之所留意而深察也。
近者关东五谷不登,年岁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则民且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明于安危之机,修之庙堂之上,而销未形之患也。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诚以天下为,则汤、武之名不难侔,而成、康②之俗可复兴也。此二体者立,然后处尊安之实,扬名广誉于当世,亲天下而服四夷,余恩遗德为数世隆,南面负扆③摄袂而揖王公,此天子之所服也。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释】
①吴、楚、齐、赵之兵:指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七国之乱。
②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时天下安定,百姓富足。
③负扆(yǐ):背对屏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下之患: 忧患
B.俗已乱而政不修修:修理
C.虽有布衣穷处之士布衣:平民百姓
D.诚以天下为务:职责
【小题2】下列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
B.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
C.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
D.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
【小题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丞相,是封建社会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B.皇帝的称号有:庙号、年号、谥号等。
C.先秦时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者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
D.布衣即平民,古代富人穿丝,平民穿麻布,所以称“布衣”,布衣之交指的是显贵者与显贵者之间交往的友谊。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分宁县云峰院记

曾巩

分宁人勤生而啬施,薄义喜争,其土俗然。自府来抵其县五百里, 在山谷穷处。其人修农桑之务,率数口之家,留一人守舍行馌,其外尽在田。田高下硗腴,随所宜杂殖五谷,无废壤。女妇蚕杼,无懈人。茶盐蜜纸竹箭材苇之货,无有纤巨,治咸尽其身力。其勤如此。富者兼田千亩,廪实藏钱, 至累岁不发,然视捐一钱,可以易死,宁死无所捐。其于施何如也?其间利害不能以稊米,父子、兄弟、夫妇,相去若弈棋然。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意向小戾,则相告讦,结党诪张, 事关节以动视听。甚者画刻金木为章印,摹文书以绐吏,立县庭下,变伪一日千出,虽笞扑徙死交迹,不以属心。其喜争讼,岂比他州县哉?民虽勤而习如是,渐涵入骨髓,故贤令长佐吏比肩,常病其未易治教使移也。 

云峰院在县极西界,无籍图,不知自何时立。景德三年,邑僧道常治其院而之。门闼靓深,殿寝言言。栖客之庐,斋庖库庾,序列两旁。浮图所用铙鼓鱼螺钟磬之编,百器完。吾闻道常气质伟然,虽索其学,其归未能当于义,然治生事不废其勤,亦称其土俗。至有余辄斥散之,不为黍累计惜, 乐淡泊无累,则又若能胜其啬施喜争之心,可言也。或曰:使其人不汩溺其所学,其归一当于义,则杰然视邑人者,必道常此予未敢必也。庆历三年九月,与其徒谋曰:“吾排蓬藋,治是院,不自意成就如此。今老矣,恐泯泯无声来人,相与图文字,买石刻之,使永永与是院俱传,可不可也?”咸曰: “然。”推其徒了思来请记,遂来。予不,为申其可言者宠嘉之,使刻示邑人,有激也。二十八日,南丰曾巩记。

张伯行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小题1】
A.百器备完 完:完备
B.恐泯泯无声畀来人  畀 :赠予
C.治其院而侈之   侈:扩大
D.予不让    让:责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小题2】
A.薄义喜争\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有激也\皆出于此乎
C.必道常\其闻道也固先
D.其土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
 
(小题3)下列文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小题3】
A.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
B.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
C.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
D.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修农桑之务,率数口之家,留一人守舍行馌,其外尽在田。
译文:【小题4】
(2)民虽勤而习如是,渐涵入骨髓,故贤令长佐吏比肩,常病其未易治教使移也。
译文:【小题5】
(3)或曰,使其人不汩溺其所学,其归一当于义,则杰然视邑人者,必道常乎?
译文:【小题6】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赤壁赋》)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渺渺兮予怀渺沧海之一粟
B.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
C.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
D.举匏尊以相属举酒属客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哀吾生之须臾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而今安在哉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其声呜呜然其皆出于此乎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善假于物也。
【小题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小学而大遗
B.泣孤舟之嫠妇始指异之
C.侣鱼虾而友麋鹿粪土当年万户侯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师道之不传也久已
【小题4】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而又何羡乎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渺渺兮予怀D.月出于东山之上
【小题5】翻译下列各句(共5分)
⑴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2分)

⑵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3分)

【小题6】分别概括最后两段文字的主旨。(2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19分)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笃信,褊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多生瞋。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
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
天宝中,郢人酺【注】于沧浪道,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出守见异,捉手拊背,亲授诗集,于是汉沔之俗亦异焉。后负书于火门山邹夫子别墅,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出守竟陵郡,与之游处,凡三年。
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与吴兴僧皎然为忘年之交。少好属文,多所讽谕。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南,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并贮于褐布囊。
上元辛丑岁,子阳秋二十有九。(节选自《陆文学(羽)自传》,有改动)
【注】酺:设宴。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愆:罪愆,罪过
B.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洎:及,等到
C.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感激:有所感动而情绪激发
D.并贮于褐布囊褐:粗布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陆羽特立独行的一组是(   )(3分)
①为人才辩笃信,褊躁多自用意
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
③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纱巾……
④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
⑤李公齐物出守见异,捉手拊背,亲授诗集
⑥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南,作《天之未明赋》
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④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羽虽然相貌丑陋,还有些口吃,但多才善辩;虽然气量狭小,性情急躁,自以为是,却能听规劝。
B.陆羽在苕溪时常独行山野,吟诵佛经、诗文,兴尽则号啕而返,因而楚地人把他比做当代的接舆。
C.陆羽在天宝年间被任命为伶人的老师,河南太守李齐物觉得陆羽与众不同,便把自己的诗集给他。
D.陆羽因躲避战乱逃到江南之后,常写文章对社会现实加以讽刺或劝谕,因此遭到世俗之人的嫉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