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一乡 比:合
征一国者     而:通“能”,才能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   劝:劝说
数数然也     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及用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海运则将徙南冥 ②彼其
③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④我腾跃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小题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列子和宋荣子固然比“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四种人略高一筹,但还都算不上逍遥游。
庄子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使想象的“逍遥”至境具体化甚至人格化。
本文宣扬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只是庄子头脑中的一种幻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这实际是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于现在,这种人生观有时会有消极的影响,但有时也有其积极意义。
追求绝对自由,体现了庄子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从这点看,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庄子也是那个时代的先进人物的代表。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17 11:08: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忠堂记》

岳珂

庐陵号多士,儒先名臣,今古辈出,里人图所以尊显风厉以垂无穷者。嘉泰四年八月,始为堂,县庠以祀三忠。时周益公在里居,春秋七十有九矣,是岁多不怿,稍谢碑版之请,不肯为。一日,韦布款其门者百数,阍辞焉,弗可,乃强为通。益公方卧,奋然起曰:“是当作。”即为属稿,文不加点而成,邑人惬望。四方闻其复秉笔,求者沓至,益公实病矣。其冬十月朔,遂薨,盖绝笔焉。

后四年,余得录本于李次夔(大章),其文曰:“文章,天下之公器,万世不可得而私也;节义,天下之大闲,万世不可得而逾也。吉为江西上郡,自皇朝逮今,二百余年,兼是二者,得三公焉。曰欧阳公(修),以六经粹然之文,崇雅黜浮,儒术复明,遂以忠言直道,辅佐三朝,士大夫翕然尊之,天子从而谥曰文忠,莫不以为然。南渡抢攘,右相杜充,拥众臣虏,金陵守陈邦光就降,惟通判杨邦乂戟手骂贼,视死如归,国势凛凛,士大夫复翕然尊之,天子从而褒赠之,赐谥曰忠襄,则又莫不以为然。时宰议礼,众论詾詾,惟一编修官胡(铨)毅然上书,乞斩相参、虏使,三纲五常赖以不坠,士大夫复翕然尊之,厥后天子从而褒赠,赐以忠简之谥,则又莫不以为然。是之谓三忠。虽然此邦非无宰相,如刘(沆)冲之在朝,尝力荐文忠,留置翰苑,又引富文忠公(弼)共政,今姓名著在勋臣之令,而谥则未闻,子瑾孙僴,俱为待制,迄不能请,矧被遇之从臣乎?夫然后知节以一惠,天子犹不敢专,亦必士大夫翕然尊之,乃可得耳。

其后楼宣献铭益公墓,称其精确简严,士谓纪实。益公谥文忠。余谓它日有尚贤者在位,隮配其间,尚可谓四忠也。

(注)①风厉:鼓励,劝勉。 ②韦布:韦带布衣,借指寒素之士,贫民。③大闲:基本的行为准则。④抢攘:纷乱貌。⑤矧:况且。⑥隮配:配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强为通  通顺
B.其冬十月朔 初一
C.自皇朝逮令 到,及
D.厥后天子从而褒赠   那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庠:文中指祠堂宗庙。商(殷)代叫“庠”,周代称呼地方学校叫“序”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谨庠序之教,申之孝悌之义”。
B.甍 古代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称皇帝、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文中是指周益公因病去世。
C.通判:官名。位居知府之下,掌管粮运、家田、水运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又监察的责任。
D.翰苑:翰林院的别称,中国古代以文学供奉宫廷的官署。长官为掌院学士,属官有侍读、侍卫、修撰、编修、检讨统称为翰林。
【小题3】把下列句子成现代汉语。
(1)余得录本于李次夔(大章),其文曰:“文章,天下之公器,万世不可得而私也。
(2)天子犹不敢专,亦必士大夫翕然尊之,乃可得耳。
【小题4】结合第一小节,概括周益公能够配谥“文忠”的依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明•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 ,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注:教读,社学的教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则宜之歌诗以发其志意诱:引诱
B.乐嬉游而拘检惮:害怕
C.日使之于礼义而不苦其难渐:接近
D.设诈饰诡以其顽鄙肆:放纵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后世记诵词章习起②巫医乐师百工
B.①讽之读书以开知觉②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①若冰霜剥落,生意萧索②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
D.①责其检束不知导之以礼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要多措并举,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从而达到激发志意、严肃仪容、开发智力的目的。
B.在王阳明看来,把对儿童进行“歌诗”“习礼”教育视为“不切时务”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并不推崇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
C.王阳明主张儿童教育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顺应他们爱嬉戏玩耍的天性,因势利导,使他们内心愉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D.王阳明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存在的违背规律、多施惩罚等错误做法,认为那样做会导致学生厌学以致学业难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5分)
(2)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②。虑他处 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 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②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 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 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 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 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 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 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③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鄂韡(wěi):花蕾繁盛。②赀(zī):资财。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客过而之曰(_________________) (2)子亟亟焉(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①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
【小题3】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自然规律,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移植,结果导致原有的牡丹枯死。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
C.客人认为主人处理不当,使旧牡丹死去,如今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认为导致原有的牡丹的死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主人自身的修养、性情、见识有问题。
【小题4】简析袁枚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游石钟山记

(明)罗洪先

昔郦氏注《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东坡夜舣渔舟山上,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窍,遂为辩,以补其遗。

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而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若伏轼昆阳,旌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罗帏绣幕,掩映低垂。入其中,犹佛氏言海若献琛,珊瑚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睇而视之,垂者磬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

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故钟之制,甬则震,弇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虚者大,窾者小,故出之有余,而应且远。今夫瓮盎罂卣,均虚器也。注之水,则瓮盎不若罂卣之声,此中外大小之验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

呜呼!石本无声,虚犹足以召之,又况人之心乎?是石当彭蠡入江处,众流迸驰,湍回洑射,日刔月消。石虽坚,不胜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备钻研磨刮之工,莹莹如玉。其未入于水者,色黯理疏,顽悍而轮囷,略不相肖。然则风靡波荡,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虚者固有道耶。因记以俟好古者。

【小题1】苏轼与本文作者在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上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_____。
【小题2】对“石虽坚,不胜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备钻研磨刮之工,莹莹如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石头即使坚固,也禁不住(水)长久的外力,所以它的外形也具备钻研磨刮的巧饰,晶莹如玉。
B.石头虽然坚固,但禁不住(水)长久的外力,所以它的外形也像具备钻研磨刮的巧 饰,晶莹如玉。
C.石头虽然坚固,但它不会胜过(水)长久的外力,所以它的外形也经由人工钻研磨刮的巧饰,晶莹如玉。
D.石头即使坚固,也超不过(水)长久的外力,所以它的外形也经由人工的钻研磨刮,晶莹如玉。
【小题3】对“垂者悬,侧者茁”一句中的加点字进行赏析。
【小题4】从本文作者、苏轼等人对石钟山命名原因的探讨中你受到哪些启发?(至少写出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