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着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居右】(选自《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
【注】①绲,通“混”。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
【小题2】司马迁因创作《史记》而被后世称为“______”。“ 。”(《报任安书》)。揭示了其编撰《史记》的意图。
【小题3】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司马迁制作这份“高祖功臣侯年表”的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3 10:42: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古代诗文阅读
明良①论
龚自珍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②愈。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言,古今之至诚也。
窃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书法、赓诗而已,外此非所问也。堂陛下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小不,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彼其心岂真敬畏哉?问以大臣应如是乎?则其可耻之言曰:我辈只能如是而已。至其居心又可得而言。务车马、捷给者,不甚读书,曰:我早晚值公所,已贤矣,已劳矣。作书、赋诗者,稍读书,莫知大义,以为苟安其位一日,则一日荣。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则志愿毕矣。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嗟乎哉!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
(选自《龚自珍全集》,有删改)
【注】
①明良:明君良臣。
②气:知耻的精神。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益久,则气愈 偷,苟且
B.至身为三公,为六卿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C.皆圣哲之言   危:危险
D.小不,则头抢地而出   霁:晴朗,引申为脸色好看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堂陛下之言 / 探喜怒以为之 / 节蒙色笑 / 获燕闲之赏 / 则扬扬然以喜 / 出夸其门生 // 妻子
B.堂陛下之言 / 探喜怒以为之节 / 蒙色笑 / 获燕闲之赏 / 则扬扬然以喜 / 出夸其门生 // 妻子
C.堂陛下之言 / 探喜怒以为之 / 节蒙色笑 / 获燕闲之赏 / 则扬扬然以喜出 / 夸其门生 // 妻子
D.堂陛下之言 / 探喜怒以为之节 / 蒙色笑 / 获燕闲之赏 / 则扬扬然以喜出夸 / 其门生 // 妻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观点——国家最大的耻辱就是士人不懂得廉耻,并将当时士大夫不知耻的普遍性归结为朝廷不能振作知耻精神。
B.第二段提出解决方法,朝廷要教化士大夫知耻,并引贾谊劝谏汉文帝的文辞阐明朝廷要明白不知耻风气盛行的原因。
C.第三段列举为官现象,阐明不知耻的危害。作者分别说明政要之官和闲暇之官的言行和心理,他们谄媚、苟且,无心国事,危害极大。
D.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法。古代的官员在边境危急时能够像鸠燕一样为国而死,既是比喻论证,又和当时官员的行为形成对比。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
(2)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则志愿毕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

(唐)韩愈

(1)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2)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而取怜。大丈夫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不可幸而致也。

(3)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行之。

(4)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5)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而取怜 妍:美
B.车服不维:约束
C.黜不闻 陟:贬黜,罢官
D.乐且无央:完、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泉甘土肥 蟹六跪二鳌
B.大丈夫遇知于天子 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C.是有命 始速祸
D.我行之 耻师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属于亲友别离、赠言规劝类的赠序。文章首段以简练的笔墨叙写了盘谷之美,又以其名字由来引出我的朋友李愿居住在此。
B.本文的主体段落,是假借李愿之口生动地描述了三种人的行为和处世态度: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卑污诌媚的官迷。通过对这三种人所作所为的描摹,表明了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抑扬取舍。
C.本文在朴实的叙述中完成抒情。韩愈在听闻李愿之语后,赞美、祝福了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他虽向往隐逸生活,但仍渴望见遇于时,用力于当世的情感。
D.文中对当权者遇宠获荣之态的形容,颇具赋体铺陈的特点,句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语言铺衍,写法独特。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同类题4

阅读课文小段,完成下面问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1),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可乐也。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开头交代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事件,接着交代与会人物。“毕”“咸”二字尽显名士贤才荟萃之盛况。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几句描写兰亭优雅的自然环境,山崇、岭峻,林茂、竹修,流清、湍激;山溪如带,环绕兰亭。
C.第一段最后叙述盛会上人们进行的具体活动,“畅叙幽情”四字概括了《兰亭集》诗歌的全部内容,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
D.第二段先描写集会之日的晴和天气,再写“仰”“俯”之所见,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抒发了作者和与会之人的喜悦心情。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暮春
(2)引以为流觞曲水   
(3)亦足以畅叙幽情   
(4)可乐也
【小题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步瀛,字麟洲,陈氏先世居歙,公曾祖讳时宾迁江宁,遂为江宁人。祖讳应陛。考讳士鋐。家故殖财,至公考为文学,好施予,尽亡其赀,生四子,而公为。公长益贫,精厉为学,闳杰于文词,中乾隆二十六年恩科会试榜第一,选庶吉士。散馆,改兵部主事,再擢至武选司郎中。
公在兵部,职事修办,吏不能为奸。服阕,其尚书奏请补车驾司郎中。逾二年,授河南陈州府知府,再擢至甘肃按察使,谳狱平。值平凉府盐茶厅回民为乱,党连数郡,人心皆耸。为逆者聚于通渭石峰堡,而总督李侍尧乃托以追逸贼,西往靖远,独留公扼陇上为守御。公亦愤发,不避险难,尽拘为逆者之家,又擒其分处他县为间应者。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逾月,贼平,公虽身未履战陈,而功足以埒。上乃擢为布政使,而旋调任于安徽,赐之花翎以奖焉。
乾隆五十年,江淮大饥,米升至钱五六十,暴民胁众为攘。公遍至所部,颁布上恩,督吏赈恤,防捕盗贼,全护疲困,自夏迄秋末,安徽得宁,而公劳瘁成疾。其后,擢贵州巡抚,抵治所,旧疾大作,遂薨,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某日,年六十。
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安徽布政司书吏皆江宁人,公临之有恩谊,而不以奸公法。公自奉俭陋,其在陈州,尝举家食稷。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少工文章,喜诵书,老而不倦。承学弟子多材,而秦中丞承恩与公进士同榜,又同一年为巡抚,人以为美谈。
(节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兵部侍郎巡抚贵州陈公墓志铭(并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B.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C.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D.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中国古代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即避讳名字,指对君主、尊长避开不直称。文中是作者指称死后的尊长陈步瀛,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B.季,排行次序之一,表示排在最后的。伯、仲、叔、季,是先秦古人确立的兄弟长幼之序的说法,《论语》《仪礼》均有记载。陈步瀛是家中的小儿子。
C.恩科,始于宋代,明、清亦用此制。清代在于正常科举外,逢皇帝即位或朝廷庆典,特地开科考试,也称“恩科”。陈步瀛是乾隆年间恩科会试的鼎元。
D.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古代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时间越长越表明守丧当事人对已故人的崇敬,和不忍对方离去的心情,三年为最长服丧期。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步瀛不善经营。陈家以前是经商的,到了他这一辈,他考上了文学科,由于乐善好施,他家的财物全都散尽了。
B.陈步瀛行事果决。平凉府回民作乱的时,陈步瀛把叛乱的人的家属全部抓了起来,又抓住了分散居住在其他县里的内应。
C.陈步瀛善于用兵。平定回民作乱时,陈步瀛运筹帷幄,虽然没有亲自出阵杀敌,但建立的功劳却足以和出阵杀敌相比,被皇上赐予花翎。
D.陈步瀛生活节俭。他不但自身把节俭简陋当作生活的准则,在陈州的时候,他全家还曾以稷谷粗粮为饭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
(2)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