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离骚》(节选)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王之踵(zhǒng)武及:赶上
B.指九天以为兮正:作证
C.夫唯灵修之也故: 缘故
D.余既不夫离别兮难:难过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离骚》(节选)中,作者在诗歌开篇突出了他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其作用是表现出作者出身高贵,楚国是他的祖国,爱国是他的本分。
B.诗篇中,“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这几句显示了屈原明知犯颜直谏是要触怒君王的,但他为了国家抛弃了顾虑,表明了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人格节操。
C.《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现实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D.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2)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小题4】对文中画横线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渔父》
A.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B.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C.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D.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5 09:42: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昔归震川尝自足迹不出里闬(1),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承命为征君作传(2),此吾文托记以增重也,敢不竭其愚心。
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此三者,皆征君之迹也,三者详征君之事隐也。
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太史公传陆贾,其分奴婢、装资,琐琐者皆载焉。若萧、曹世家而条举其治绩,则文字虽增十倍,不可得而备矣。故尝见义于《留侯世家》,曰:“留侯所从容与上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以虚实详略之权度也。宋元诸史,若市肆簿籍,使览者不能终篇,此义不讲耳。
征君义侠,舍杨、左之事(3),皆乡曲自好者所能勉也;其门墙广大,乃度时揣已,不敢如孔、孟之拒孺悲、夷(4)之,非得已也;至论学,则为书甚具。故并弗采著于传上,而虚言其大略。昔欧阳公作《尹师鲁墓志》,至以文自辩。而退之之志李元宾,至今有疑其太略者。夫元宾年不及三十,其德未成,业未著,而铭辞有曰:“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则外此尚安有可言者乎?
仆此传出,必有其太略者,不知往昔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今详者略,实者虚,而征君所蕴蓄转似可得之意言之外。他日载之家乘(5),达于史官,慎毋以彼而易此。惟足下的然昭晰,无惑于群言,是征君之所赖也,于仆之文无加损焉。如别有欲商论者,则明以喻之。   
注释:1归震川:归有光,字熙甫,人称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明代散文家。于散文创作力排明前后七子的拟古主张,著义朴素自然,长于言情叙事,为桐城文家所推重。著有《震川先生集》。闬(hàn):里门。2征君;即孙奇逢。3杨、左之事:指孙奇逢营救杨涟、左光斗的事。4孺悲:鲁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夷之:墨家信徒,曾通过徐辟求见孟子,未见。5家乘:家谱。“乘”(shèng)本为春秋时晋国史书的名称,后因以称记载史事之书为“乘”。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昔归震川尝自足迹不出里闬 恨:   ②此三者,皆征君之迹也 末:
此义不讲耳 坐:   ④必有其太略者 病:
【小题2】文中“三者详征君之事隐也”中的“而”字,与下列句子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某所,母立于兹B.且举世而誉之不加劝
C.吾尝终日思矣D.侣鱼虾友麋鹿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
(2)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以虚实详略之权度也。
(3)不知往昔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
【小题4】方苞为征君作传,主要写了征君什么事迹?目的是什么?(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①,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有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之。”大将军顿首谢。皇后闻之,脱簪请罪。太子每谏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上每行幸②,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多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上闻之,是太子而非皇后。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之。邪臣多党羽,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后,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太子。
太子尝谒皇后,移日乃出。黄门苏文告上曰:“太子与宫人戏。”上益太子宫人满二百人。太子后知之,心衔之。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过,辄增加白之。皇后切齿,使太子白诛文等。太子曰:“勿为过,何畏文等!上聪明,不信邪佞,不足忧也!”上尝小不平③,使常融召太子,融言“太子有喜色”,上嘿然。及太子至,上察其貌,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更微问,知其情,乃诛融。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注】①戾太子:汉武帝长子刘据,卫皇后所出,先立为太子,后自缢而死。死后谥号为“戾”。②行幸:皇帝出巡。③小不平:生了小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意之晓:明白,通晓
B.而深酷用法者皆之毁:诽谤,诋毁
C.竞欲太子构:设计陷害
D.勿为过第:只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太子“仁恕温谨”一组是
①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   ②常以后事付太子
③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多不悦   ④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
⑤第勿为过,何畏文等 ⑥太子后知之,心衔之
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有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B.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有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C.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有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D.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有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小题4】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12分)
(1)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4分)
(2)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4分)
(3)及太子至,上察其貌,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4分)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遥襟畅 甫:顿时B.识盈虚之有 数:定数
C.且益坚 穷:贫穷D.北海虽 赊:远
【小题2】对文中运用的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然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嫉俗而放任自流。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B.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C.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成年。弱冠,指还未到20岁。
D.家君作:“宰”在古代是官吏的统称,见于《周礼》。这里指交趾县的县令。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2)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4)敢竭鄙怀,恭疏短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