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卒葬之卒:士兵
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一:十分之一
C.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相:帮助
【小题3】下列对文中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山洞因为在华山的南面而得名,它分为前洞和后洞,其中去前洞游览的人很多。
B.华山洞的后洞很深,那些喜欢游览的人都不能走到尽头,王安石在洞里走的路程不足这个洞的十分之一。
C.作者认为成就一件事需要志、力、物三个条件,其中志最重要。
D.王安石在最后称“王某”,这是因为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名字时,常常只作“某”字,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5 09:39: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刘向《说苑》)
(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三)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刘向《列女传》)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戏 戏弄
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庐:坟墓
C.孟母方绩   绩:织布
D.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 师:从师学习
【小题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A.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小题3】下列对上述三段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告诫人们学无止境,这正迎合了《劝学》中所说的“学不可以已”。
B.第二段文字,诸葛亮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C.第三段文字,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学习要取得成就,必须要有恒心,坚持不懈。
D.在表达方式上,第一段运用比喻说理;第二段运用对比说理;第三段运用的也是比喻说理。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六国论》选段,完成2-4题。
六国破灭,非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六国破灭,非不利兵:兵器,武器
B.诸侯之所亡:丧失,丢失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却:使……退却
D.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一向,过去
【小题2】下列各组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赂者赂者丧而犹有可不赂而胜之之势
B.赵尝五战秦其势弱
C.赵常五战于秦,二败三胜惜其用武不终也
D.破灭道也封天下谋臣
【小题3】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3分)
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苟以天下之大
C.为秦人及威之所劫
D.赵常五战于秦,二败三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阿房宫赋》)
【小题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
(1)齐、楚之精英( ) 
(2)弃掷逦迤( ) 
(3)日益骄( )
【小题2】下列各句加横线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A.骊山构而西折
B.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后人哀之而不
D.王子皇孙,辞楼下殿,来于秦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