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也(游水)其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清楚)士大夫之(类)
C.而学于师(以……为耻)而江河(横渡)
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许多人)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人欲人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绝江河小学大遗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今智乃反不能及
D.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
【小题3】找出与其它三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题4】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5】翻译(共9分)
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3分)
⑵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分)
⑶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2-25 04:47: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患盗论
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日:“盗可除乎?”对日:“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日:“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贼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兵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臧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殆复起矣。故仲尼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推而广之,亦曰:“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引而伸之,亦日:“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于是令州郡:“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欲重其事。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①升龠(yuè):都是像酒杯一样的容器。
②臧武仲句:臧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
③沈命之敝:“沈命法”是汉武帝时颁布的一项法律,规定“盗贼起,不发觉”,或捕盗不力者,就将有关大小官员一律处死。结果引发因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以致盗贼更多,称作“沈命之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慢:缓慢
B.为盗乃甚逸也逸:快活
C.若夫衣食素周其身素:向来
D.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犹:相同,一样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不欲出也其信然邪?其梦邪?
B.使窃财者刑求人可使报秦者
C.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D.然后可教以礼义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小题3】(小题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说明“盗”的产生是由于“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一句话,是“由上以法驱之”造成的。
B.本文着重指出,如果不解决盗贼出现这些根本问题,任何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以至招安诱骗,都都不能杜绝盗贼产生的土壤。
C.本文写作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但文中用生动的语言,论证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的现实,有助于人们认识封建统治的本质。
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说明:做州县长官的捕获了盗贼,如果不如实公正地审理判决,就会激起更大的社会矛盾。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5分)
译文:    
(2) 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5分)
译文;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梁君臣之首
(3)天下之豪杰    (4)夫祸患常基于忽微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尔勿忘乃父之志 (本文)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殽之战》)
B.世言晋王将终也 (本文)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C.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本文) 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D.数十伶人困之,身死国灭 (本文)  觉今是昨非。(《归去来兮辞》)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小题4】请分析“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题5】本文作为一篇史论文,“简而有法”,请结合这一评论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看竹图》记
(清)朱彝尊
宁都魏叔子与予定交江都,时岁在辛亥。明年,予将返秀水,钱塘戴苍为画《烟雨归耕图》。叔子适至,题其卷。于是叔子亦返金精之山,苍为传写作《看竹图》,俾予作记。
  予性癖好竹。甲申后,避兵田舍,凡十余徙,必择有竹之地以居。其后客游大同,边障苦寒,乃艺苇以代竹。既而留山东,见冶源修竹数百万,狂喜不忍去。归,买宅长水上,曰“竹垞”。叔子过予,言金精之峰十有二,其一曰翠微,易堂在其上。梧桐、桃李、橘柚皆植,独竹不生,种之,自叔子始。近乃连冈下上,无非竹者。盖予两人嗜好适同也。珍木之产,由两叶至寻尺,岁久而林始成。又或萎于霜,或厄于闰。若夫竹,苟护其本,则末乃直上,匪特有君子之守而已。其勃然兴起,突怒无畏,类夫豪杰之士,拔泥涂而立加万夫之上。
叔子居易堂读书且二十年,天下无知叔子者。一旦乘扁舟,下吴越,海内论文者,交推其能,若竹之解于箨而骤干夫烟霄也。文章之为道亦犹种竹然务去其陈根疏而壅之其生也柯叶必异然则叔子毋恃其已学者而可矣
注释:
①魏叔子:魏禧,字叔子,江西宁都人。名模清初著名散文家。
②戴苍:清代画家。善写照,亦工山水人物。
③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是年明亡。
④易堂:魏禧的书斋名。
【小题1】对下列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作记俾 :使,让。
B.乃苇以代竹艺:种植
C.盖予两人嗜好同也适:恰好
D.若竹之解于箨而骤夫烟霄也干:竹竿
【小题2】下列划线词语,选出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则末直上今其智反不能及
B.乃艺苇代竹于是乘其厉声
C.后客游大同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D.匪有君子之守而已相如度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幅画的题记。作者酷爱竹子,文章选取了几件事,写对竹的喜爱,也写了与魏叔子的友情和共同爱好。
B.作者他讲学念书的地方,本来没有什么竹子,自他种上了竹子后,规模不断壮大,以至于满山遍野都是竹子。
C.作者从竹图联想到种竹,又从种竹联想到文章和做人之道。可谓意味深远。
D.文章最后一句是作者直言不讳地向魏叔子提出忠告:“叔子你这样有才学的人也要不断学习,不要只依靠已有的学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甲申后,避兵田舍,凡十余徙,必择有竹之地以居。(3分)
    
(2)其勃然兴起,突怒无畏,类夫豪杰之士,拔泥涂而立加万夫之上。(4分)
  
【小题5】用“/”号给划虚线的句子句读。(3分)
文 章 之 为 道 亦 犹 种 竹 然 务 去 其 陈 根 疏 而 壅 之 其 生 也 柯 叶 必 异 然 则 叔子 毋 恃 其 已 学 者 而 可 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新雨山房记
(明)宋濂
诸暨为绍兴属邑,与婺邻。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故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竹树花石,伐断为楼橹戈砲樵薪之用。民惩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间,弃故址而不居。过者伤之。
今国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业,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其友张君仁杰,居诸暨北门之外,故宅昔已毁。及兵靖事息,始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仁杰未乱时稍有禄食,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甚适,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糗粮刍茭之需,叫号征逮者填于门,虽有花木之美、诗酒之娱,孰能乐之乎?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果谁使然也?非上之人拨乱致治之功耶?
自古极治之时,贤且能者运于上,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然饫饱歌乎,秩然成文,成周盛时之诗是也。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仁杰其试为之。余他日南归,驾小车过北门,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仁杰尚歌以发我,余当鼓缶而和焉。
注 ①吴张氏:元末张士诚举兵抗元自立为吴王,后与朱元璋对峙。②楼橹:军中所建用于瞭望攻守的高台。戈砲:此处泛指兵器。③糗粮刍茭:借指军需品。④饫饱歌乎:饱足后歌啸。⑤歌以发我:歌啸以引发我的兴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诸暨兵特甚 被:遭遇,遭受
B.自古极之时治:治理,管理
C.至今郡县屡之辟:征召,征辟
D.环左右艺:种植,栽种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末明初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战,给百姓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经过诸暨一带的人都为之伤感。
B.张仁杰在易代之后,无意出来做官,只是写诗作文,自得其乐,作者有心与之唱和来歌颂太平之世。
C.作者认为世事可以以小喻大,一人一室的兴废盛衰,亦可见社会的治乱和百姓的劳逸,而古往今来世之大治,都得益于帝王贤臣拨乱反正之功。
D.本文寄寓了作者渴求战后朝廷清除荒秽、政治清明、生民安居自足的良好愿望,文中歌颂“成周盛时”景象,其实是对本朝的不良政治风气提出的委婉批评。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兵靖事息,始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醉白堂记  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日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特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
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已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释:放弃。
B.而文采表于后世表:显露。
C.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推:推许。
D.方其寓形于一醉也寓:寄托。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韩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 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忠献公建“醉白堂”取名自白乐天的《池上》诗,并将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
B.韩忠献公是北宋名臣,辅佐了三位帝王,能文能武,功勋卓著,受到世人的赞誉。
C.韩忠献公羡慕白乐天,以白乐天自况,表达向往白乐天享受山水园池之乐的情怀。
D.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韩忠献公就是这样一位难得的君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
译文:
(2)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