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祝盟(节选)
刘勰①
天地定位,祀遍群神,六宗既禋,三望咸秩,甘雨和风,是生黍稷,兆民所仰,美报兴焉!牺盛惟馨,本于明德,祝史陈信,资乎文辞。
昔伊耆始蜡,以祭八神。其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则上皇祝文,爰在兹矣!舜之祠田云∶“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颇形于言矣。至于商履,圣敬日跻,玄牡告天,以万方罪己,即郊禋之词也;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及周之大祝,掌六祝之辞。是以“庶物咸生”,陈于天地之郊;“旁作穆穆”,唱于迎日之拜;“夙兴夜处”,言于礻付庙之祝;“多福无疆”,布于少牢之馈;宜社类祃,莫不有文:所以寅虔于神祇,严恭于宗庙也。
自春秋以下,黩祀谄祭,祝币史辞,靡神不至。至于张老贺室,致祷于歌哭之美。蒯聩临战,获祐于筋骨之请:虽造次颠沛,必于祝矣。若夫《楚辞·招魂》,可谓祝辞之组丽者也。汉之群祀,肃其百礼,既总硕儒之义,亦参方士之术。所以秘祝移过,异于成汤之心,侲子驱疫,同乎越巫之祝:礼失之渐也。
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东方朔有骂鬼之书于是后之谴咒务于善骂唯陈思《诘咎》裁以正义矣。若乃礼之祭祝,事止告飨;而中代祭文,兼赞言行。祭而兼赞,盖引伸而作也。又汉代山陵,哀策流文;周丧盛,内史执策。然则策本书赠,因哀而为文也。是以义同于诔,而文实告神,诔首而哀末,颂体而视仪,太祝所读,固祝之文者也。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祈祷之式,必诚以敬;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此其大较也。班固之祀涿山,祈祷之诚敬也;潘岳之祭庾妇,祭奠之恭哀也:举汇而求,昭然可鉴矣。
盟者,明也。骍毛旄白马,珠盘玉敦,陈辞乎方明之下,祝告于神明者也。在昔三王,诅盟不及,时有要誓,结言而退。周衰屡盟,以及要劫,始之以曹沫,终之以毛遂。及秦昭盟夷,设黄龙之诅;汉祖建侯,定山河之誓。然义存则克终,道废则渝始,崇替在人,祝何预焉?若夫臧洪歃辞,气截云蜺;刘琨铁誓,精贯霏霜;而无补于汉晋,反为仇雠。故知信不由衷,盟无益也。
夫盟之大体,必序危机,奖忠孝,共存亡,戮心力,祈幽灵以取鉴,指九天以为正,感激以立诚,切至以敷辞,此其所同也。然非辞之难,处辞为难。后之君子,宜存殷鉴。忠信可矣,无恃神焉。 (节选自《文心雕龙·十》,有删改)
①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小题1】下列对划线句子的划分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东方朔有骂鬼之书/于是后之/谴咒务于善骂/唯陈思《诘咎》/裁以正义矣
B.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东方朔有骂鬼之书/于是后之/谴咒务于善骂/唯陈思《诘咎》/裁以正义矣
C.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东方朔有骂鬼之书/于是后之谴咒/务于善骂/唯陈思《诘咎》/裁以正义矣
D.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东方朔有骂鬼之书/于是后之谴咒/务于善骂/唯陈思《诘咎》/裁以正义矣
【小题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小题3】下列有关文言文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篇分祝和盟两大部分。以论述祝文为主,同时讲了与祝文相近的盟文。祝和盟都是古代“祝告于神明”的文体。
B.本文按写作内容来分可分为4段。第一段讲祝词的产生及其发展情况,第二段讲祝词的写作特点,第三段讲盟文的产生及祝词的流弊,第四段讲盟文的写作特点。
C.祝词的产生,是“兆民”在生产活动中出于对风雨诸神的敬仰,而要有所报答或祈求,这反映了上古人民和自然斗争的淳朴思想。
D.刘勰强调“利民之志”而反对移过于民,不满于向鬼神献媚取宠,或利用鬼神以自欺欺人。最后总结史实,从而认识到兴废在人,鬼神是靠不住的,明确提出“忠信可矣,无恃神焉”,要后人警戒。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及周之大祝,掌六祝之辞。(5分)
(2)及秦昭盟夷,设黄龙之诅;汉祖建侯,定山河之誓。(5分)
(3)后之君子,宜存殷鉴。忠信可矣,无恃神焉。(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0-20 10:24: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水木清华亭记

元宋本

至治三年,予过期,周君景春语予:“吾白马湖园田,予尝觞其会心亭者,吾岁再三至,至辄留数十日。虽颇野逸。吾犹以近城郭。过客夥。往往闻官府里巷事为可厌。别买小山敖山驿旁。筑亭其上。距城六十里而远,非亲戚故人来候。终岁无通刺者,其奇胜岑蔚,视白马湖不啻什百。”因共往临观,徘徊忘归,暮就宿亭中。既别君以北,怀其境,必形思梦,数数念君,为能自适。

盖亲大林丘山者,莫樵牧农夫若。然其目不知书诗。昧道理。劳斧斤耜耒。指趼,以登陟作业,虽日涉,只见其苦。常试问之,将悼其生之在野,又乌知惬心目髙深耶?知者独士大夫,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适者,讵止君,然不得如君者恒多。茍名士大夫,率不甘沉浮稠人中,必振拔自豪,求尺寸名,诧九族侪类,西东驰骛无已时,其乡有十年、廿年不至者,况良田美池?否则暂至,集农夫耕获校,斗斛合龠诈欺不得自休息而睡,旦复乘车骑马还市中,自适之乐夺矣。君爵禄不入心,又不肯自婴世故,闻人争竞是非,远避如不及。至山中,纳履策杖,翛然往来林下。遇田父道人,坐谈或略具酒茗资笑乐。于是山林可爱而玩者,若皆効竒以出,不为外夺故也。它士大夫能效君,则其园田讵皆无奇?是非君擅有斯乐不让,人不即之耳。

予虽知,亦无田不能自还。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惽然就枕。当是时,思自适周氏亭中,邈不可得。既以贤君,又恨樵牧农夫之悼在野也,初君求名亭以记,诺之,三食新矣,弗果。其子鼎亨游京师,复以君意趣,亨归,乃追思所履以睹者,名亭曰“水木清华”而记之。所买山在郡北,未至里许,即行田间,踸踔塍畛上。若缘山,实小阜,堕而上平。稚杉数十章,秀竦可爱。前临溪,阔四五尺,夹溪苖松无数若发。水泚然历沙石湾磴,浏浏有声。又前,则田畴迤逦。亭半出溪上,三楹,颇加黝垩,敞洁以雅。亭右山麓,青筱赤棘,中得微行。至一泓,号“龙潭”山中人传龙尝起于是,樛条灌肄绕之,水净渌,雨旱不登耗。阜之后泊旁,高山巨水弥望,势皆走亭。泰定四年三月,朝列大夫,礼部郎中宋本记。

【小题1】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昧道理   昧:不了解
B.将悼其生之在野   悼:悲伤
C.又不肯自婴世故   要:被……所缠
D.复以若意趣 趣:志向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莫樵牧农夫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幸王?”曰:“不也。”
B.穷日疲极睡 门虽设常关
C.不外夺故也 此广秦之续耳,窃大王不取也
D.山中人传龙尝起是  是饮酒乐甚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至治,是年号,“至治三年”是采用年号纪年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还有“永和九年”“始元六年”等。
B.九族,指以自己为本位的九代同姓亲族,此文中的“九族”与《荆轲刺秦王》“乃朝服,设九宾”中的“九宾”含义大致相同。
C.斗斛,是两种量器,在本文中指少量、微博,与《阿房赋》“奈何取之尽锱铢”中 的"锱铢"含义大致相同
D.与《游褒禅山记》相比,二者的相同点是都用酣畅的笔墨进行了大量议论,不同之处在于本文还较为详尽地描绘了山水之美。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惽然就枕
B.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惽然就枕
C.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惽然就枕
D.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惽然就枕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周景春起初有白马湖园田,后来因为离城太近,行人太多,常听到世俗之事,心生厌烦,于是另寻他处以闲居。
B.作者为了赞扬周景春的田园生活,分别用樵牧农夫及其他拥有田园的士大夫与之对比,主题鲜明突出。
C.作者曾答应为周景春新田园中的亭子命名,但三年过去还未兑现,恰值景春之子来, 于是回忆当年游览之景,将亭子取名为“水木清华”。
D.作者羡慕亭的闲适生活,在为其夺取名之后,自己也另在郡北买了一座山,畅游其间,颇为自适。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枓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视白马湖不啻什百。
(2)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适者,讵止君。
(3)是非君擅有斯乐不让,人不即之耳。

同类题2

阅读下列课外选段,回答文后各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俾至于成人 俾:使
B.其心厚于仁者邪  厚:注重,重视
C.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狱:案件
D.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 恨:仇恨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何恃而能自守耶?   不然,籍何以至此?
B.太夫人告之曰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 则刘病日笃
D.汝其勉之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题3】品读全文,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生动的叙写了作者年幼丧父、家境贫寒、依靠母亲抚育的情况,以及其父为官清廉、宅心仁厚、表里如一的品德。
B.这段文字运用直接描写的笔法,正面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如从太夫人语中传述一二,其父盛德遗训可闻,其母之贤达自现。
C.文中两次说到“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她这样充满自信的理由是丈夫宅心仁厚,家风良好,儿子必将受到熏陶和教育,长大成人。
D.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着力描绘人物,使其父的清廉仁厚与其母的仁爱贤达交相辉映,互相映衬。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2)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阙然不报,幸勿为过 见责,责怪我
B.《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怪异的事情
C.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处的地位
D.用之所趋异也    运用他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之苍苍,正色邪    皆出于此乎
B.教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去六月息者也
C.鹏徙于南冥也 臣壮也,犹不如人
D.人固有一死,或重泰山,或轻于鸿毛 乃设九宾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开头先交代写信人的官职姓名,这是古代书信的一般写法,这里也是一句客套话。
B.选文中司马迁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为世俗所轻,表明自己地位低下,“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更是不应该,这样不能显示出自己有什么气节。
C.《逍遥游》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具有极强的生动性、可读性;文章想象丰富,夸张奇特,文笔变化多端,体现出庄子激情与超脱相结合的特点。
D.选文中庄子通过对比、比喻等手法表现大鹏也要凭借辽阔的空间和大风才能在九万里的高空飞翔,表明万物都有所凭借,它们都是不自由的。
【小题4】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站在北固亭上,首先想到打败了来自北方的入侵者的孙权,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首句抒发了江山依旧,英雄已逝、后继无人的感慨。
B.接下来,作者想到了挥师北伐的英雄刘裕,在表达对其建立的功业无限敬仰的同时也指出了像刘裕这样的英雄也早已湮没在历史之中。
C.“元嘉草草”一句中借用刘义隆仓皇败北的往事,表明当下正缺少能替国家击败强敌的英雄,也批评了当时统治者的不思进取。
D.在词的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如今的自己年纪虽大但仍有上阵杀敌的决心与能力,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像晚年的廉颇一样因无人赏识而忧虑。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的题。(9分,每题3分)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盘盘,囷囷焉积土成山,风雨兴
B.多九土之城郭青,取之于蓝而青
C.一宫之间,气候不齐骊山北构西折
D.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也独夫心,日益骄固
【小题2】下列各句中,从文言文特殊句式看,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戍卒叫,函谷举
A.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C.不拘于时,学于余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小题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B.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四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这些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宫女之多和她们生活的奢靡,也进而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C.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然而对于阿房宫的被烧毁,“可怜焦土”一语,作者也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然而对于阿房宫的被烧毁,“可怜焦土”一语,作者也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D.结尾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能禁。杜牧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并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个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
B.请以战喻 喻:使…明白
C.数罟不入洿池    洿:深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丧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申之以孝悌之义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斧斤以时入山林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小题3】请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把“涂有饿莩”归罪于荒年,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C.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的问题。
D.本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