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意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水波不兴:起
B.白露江横:弥漫
C.舷而歌之扣:同“叩”,敲打
D.正襟坐危:高
【小题2】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A.“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体,赋的发展经历了骚赋、骈赋、文赋几个阶段,苏轼的《赤壁赋》是文赋的代表作。
B.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写,这篇文章通过在赤壁的所见所闻所思,表达了作者人生失意的悲伤和痛苦。
C.文章开头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展现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夜游图,表达了作者夜游赤壁的兴奋之情。
D.这篇赋感情起伏变化,从开头夜游之喜到闻箫之悲再到感悟后的喜悦,跌宕有致,引人入胜。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30 06:29: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②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③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④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小题1】第①段以明珠弹雀为喻,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举公仪休、秦惠王伐蜀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列举正反两例,观点鲜明,很有说服力。B.通过对比,证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列举公仪休,证明“为臣贪必亡其身”。D.举秦惠王伐蜀一例,证明“主贪丧国”。
【小题3】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与鸟、鱼无异,含有自我警示的意味。B.太宗认为人贪财和鸟贪高、鱼贪深一样。
C.唐太宗对人陷身于祸患的结局扼腕叹息。D.人皆因贪冒财利而使自身陷于灾祸之中。
【小题4】纵观全文,概括“贪鄙”的恶果。(用自己的话作答)
【小题5】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知州之二年①,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②。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若公之贤,韩子没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①欧阳公知州之二年:即宋庆历六年,是欧阳修被贬滁州的第二年。②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韩愈《北湖》诗有“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的句子。

【小题1】解释加点字
(1)欧阳公州之二年
(2)亭曰“丰乐”
【小题2】作者以“丰乐亭”起笔的用意何在?请简要说明。
【小题3】文中画线句若用一个成语概括应该是□□□□。
【小题4】从上文内容推测,欧阳修以“丰乐”二字命名亭子的主要原因是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小题5】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上文与此意思相对应的两处是  (    )(    )
A.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B.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C.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D.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E.一山之隅,一泉之旁……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小题6】你认为曾巩的这篇记“醒心亭”的文章是否做到了“以见其名之意”?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评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答尹似村书

(清)袁枚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自用则小。”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即怒,乌乎贤?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以帝称哉?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过也。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则亦有矣。

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

  (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形容孔子学问高深。②《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谓孔子之道尽是哉 遽:断然
B.好问则,自用则小 裕:渊博
C.岂料后之以帝称哉 隆:盛大
D.则亦有矣 分:区分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之道大博/ 若一闻异己者即怒
B.仁见之谓之仁/凡此,皆非尊宋儒也
C.以求合圣人道乎/尊宋儒者过也
D.岂料后之垂法令哉/方悔古人所囿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
宋儒虽贤明,终究比不上颜回、曾参
B.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
这也就像把持市场的市侩之徒罢了
C.遵之者贵,悖之者贱
遵循宋儒学说的就能成为显贵,违背它的就只能处于卑贱的地位
D.致索解人不得
导致无法探索了解这样的人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
②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表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B.文章第三段以关武帝之事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
C.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
D.作者恳劝尹似村早些觉悟,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迂腐之士。
【小题6】尹似村写信来责怪作者违背宋儒的认识解释《论语》,而作者却“颇不谓然”。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谓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