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唐)柳宗元

①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②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③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④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释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饶?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
[注]①蛇虺(huí):一种毒蛇。②蠲(juān)之浏如:蠲,清洁。浏如,水清澈的样子。③酾(shī):疏导。④间厕:参加,这里是交错的意思。⑤二千石: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后来习惯也称州郡一级的长官为二千石。韦使君为州刺史。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乃
B.且
C.则
D.然
【小题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交代了永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B.永州城有石有泉,却被杂草遮蔽泥土覆盖。
C.永州城毒蛇野兽出没,树木花卉都是毒物。
D.永州城因特异环境被视为荒乱秽废的地方。
【小题3】第③段描写景物,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小题4】第④段画线部分关联全文,是立意的点睛之笔,请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10:46: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舜禹之事

柳宗元

魏公子丕,由其父得汉。还自南郊,谓共人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由丕以来皆笑之。

柳先生曰:丕之言若是可也。吾见笑者之不知言,未见丕之可笑者也。”

凡易姓授位,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而前者忘,其事同。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共为乱尧无以已之。何也?尧未忘于人,舜未系于人也。尧知其道不可,退而自忘;舜知尧之忘己而系舜于人也,进而自系。舜举十六族,去四凶族,使天下咸得其人:命二十二人,兴五教,立礼刑,使天下咸得其理;合时月,正历数,齐律、度、量、权衡,使天下咸得其用。积十余年,人曰:“明我者舜也,齐我者舜也,资我者舜也。”天下之在位者,皆舜之人也。而尧隤然,聋其聪,昏其明,愚其圣。人曰:“往之所谓尧者,果乌乎在哉?”或曰“耄矣”,曰“匿矣”。又十余年,其思而问者加少矣。至于尧死,天下曰:“久矣,舜之君我也。”夫然后能揖让受终于文祖。舜之与禹也亦然,禹旁行天下,功系于人者多,而自忘也晚。益之自系亦犹是也,而启贤闻于人,故不能。夫其始系于人也厚,则其忘之也迟。不然,反是。

汉之失德久矣,其不系而忘也甚矣。宦、董、袁、陶之贼生人盈矣,丕之父攘祸以立强,积三十余年,天下之主,曹氏而已,无汉之思也。丕嗣而禅,天下得之以为晚,何以异夫舜禹之事耶?然则汉非能自忘也,其事自忘也;曾氏非能自系也,其事自系也。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其忘而系者,无以异也。尧、舜之忘,不使如汉,不能授舜、禹;舜、禹之系,不使如曹氏,不能受之尧、舜。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故曰:笑其言者非也。”

问者曰:“尧,天下若丧考妣,四海遏密八音三载。子之言忘若甚然,是可不可欤?”曰:是舜归德于尧,史尊尧之德之辞者也。尧之老更一世矣,德乎尧者,盖已死矣,幼而存者,尧不使之思也。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

(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知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
B.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知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
C.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知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
D.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知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禅,禅让,是历史上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指帝王在生前将帝位让给同姓人。
B.崩,驾崩,是天子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同义词还有山陵崩、宾天等。
C.考妣,古代称已死的父母,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
D.遏密八音,各种乐器停止演奏,乐声寂静。旧指皇帝死后停乐举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丕受禅于曹操后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人们讥笑他不懂舜禹之事,可柳宗元认为曹丕这样说是可以的。
B.柳宗元认为在改朝换代的情况下禅让帝位,它所遵循的原则是不一样的,但面临前代帝王已被人们遗忘,继承的君王已被人们拥护的情况是相同的。
C.汉朝的帝王不能像尧舜那样自愿让人们忘记,曹操父子也不能像尧舜那样使人们拥护自己,但曹氏父子因建立的功绩而获得了人们的拥护。
D.本文不讲众所皆知的“退位让国”的缘由,而是别出心裁地陈述让位者和受禅者之间有计划的事先准备,夹叙夹议,将“禅让有理”论述得透彻明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曰:“往之所谓尧者,果乌乎在哉?”或曰“耄矣”,曰“匿矣”。
(2)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得西山游记    宴:喝酒、宴饮B.漫漫而游 漫漫:漫无目的
C.箕踞而  遨:这里指观赏D.心凝形 释:解除束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到披草而坐    于其身也,耻师焉
B.穷山高而止    师道不传也久矣
C.施施行 终日
D.心凝形释,万化冥合    客亦知夫水月乎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作者就表明了被贬后的忧俱,苦闷心情,这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恰成鲜明对比,给“山水之乐”定下了一个悲凉情调。
B.作者对游山的描写,也多从比照和映衬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写“未得”西山的“漫漫而游”,正是为了反衬一识西山的惊喜:写万物的渺小,更显示出西山的“特立”。
C.欲写今日始见西山,先写昔日未见西山:欲写昔日未见西山,先写昔日得见诸山,即先写未得西山之游,然后笔锋一转,折入始得西山之宴游。
D.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游记,首先记述了游西山以外的山水情况,然后写宴游西山的情况,但总的创作目的是突出西山形势高峻的特点。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梦亦同 趣:同“趋”
B.始指之 异:奇怪
C.外与天 际:交会
D.不与培塿为 类:同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游是乎始 不拘
B.高下之势 皆出于此乎
C.不知日入 句读不知
D.施施行 顺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
B.作者在西山之前的游山玩水也是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的,借饮酒和入梦正是寄压抑与忧愁于山水的率性表现。
C.西山之游才是真正的游,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融合,达到了乐而忘忧的目的,所以看似简单的“始”字,在文中不可或缺,语约意丰。
D.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中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色彩。
【小题4】翻译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