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輮以为轮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余威震于殊俗
C.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君子不齿
D.传道受业解惑/无失其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0 03:0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一)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①,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二)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
(三)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四)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注】①践迹:踏着前人的脚印走
【小题1】下列各项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段(一)孔子意在告诉子张,一个向善的人,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才能登堂入室,达到更高的境界。
B.选段(二)孔子认为一个士在行事上要有标准,坚决不做耻辱之事,不欺辱自己的君主。
C.选段(三)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D.选段(四)孔子反对杀人,认为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管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
【小题2】选段(三)(四)反映了孔子在治国施政方面      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空1分,共3分)
【小题3】孔子的学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请结合文段(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
【注释】①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小题1】下列对上面《论语·颜渊篇》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
B.“仁”作为道德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化,具有约束性的特点。
C.“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D.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小题2】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颜渊篇》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论语·泰伯》)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劝学(节选)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而望矣跂:提起脚跟B.而江河绝:横渡
C.金石可镂:同“漏”孔穴D.而闻者彰:清楚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尝终日思矣
A.锲舍之B.吾尝跂望矣
C.臂非加长也,见者远D.蟹六跪二螯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先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的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弥补不足
B.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C.第二段通过正反对比,反复设喻,论述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D.第二段中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并且与“蟹”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同类题5

(二)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B.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借助,凭借
C.于其身也,则师焉,惑矣! 耻:以……为耻
D.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 族: 家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尝跂望矣。 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不焉。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
B.《劝学》选段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批判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