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履巉岩,蒙茸披:披着
C.攀栖鹘之巢危:危险
D.道士笑,予亦惊寤顾:回头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写登赤壁前的状况,以洗练的笔墨描写了秋夜月景,点明游赤壁的缘起。
B.第二段“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描绘了高山吐月、江潮渐退的柔婉奇秀景象。
C.第三四段分别写攀峭壁登危岩和放舟自流于江上和半夜见闻感受与归家夜梦。
D.本文和《前赤壁赋》表现出的消沉和虚无思想,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
【小题4】把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3 09:02: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小题1】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与密州上元相互映衬。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
E.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诗人借此抒发了仕途坎坷,远离富庶之地,被贬贫寒之地的愤懑之情。
【小题2】有人评价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②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③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山川相,郁乎苍苍__________   ②知不可乎得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加点字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声闻过情,君子B.幽壑之潜蛟
C.伯夷之义D.鱼虾而友糜鹿
【小题3】下列句子“于”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小题5】节选的①②两段文字体现了“赋”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助这一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