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雪竹轩记
[明]归有光
冯山人为予言:“吾甚爱雪竹,故人以雪竹呼吾,因以名吾轩,请子记之。”予不暇以为,而山人求之数岁,或以诗,或以书,日月一至。予以山人所以得于雪竹者,山人自知之,岂有假于予之言?是以旷岁而不答也。
山人少喜为诗,诗出而上海陆文裕公亟称之。先是,山人居昆山之安亭,及予来安亭,则山人已迁上海界中,与安亭隔一江。予尝过永怀寺,爱其古桂,坐久之。问寺中所往来者,僧曰:“地僻,绝无人。惟有冯山人时时过江来,独吟桂树之下。”予后数见之于张通参之座。通参与湖州刘尚书为社会,二公皆称山人为笃实君子。
去年,山人年老矣,与通参游匡庐、武夷,还而示予《纪游诗》一编。予戏曰:“冯先生之雪竹,必求之匡庐、武夷间耶?”今年,予买田青浦之嵩塘。山人与予书曰:“吾近卜筑盘龙,与嵩塘近,子来观我雪竹。”予性懒,不能谒青浦令,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予亦削迹兹土矣。
山人复遣其子来,曰:“吾前告子雪竹轩,复移盘龙也,吾今老于此。子许我记,几年不能得。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是吾心也。”予问山人起居。其子曰:“去年与通参行郡中,老人目不能了了,道间有古井,无石栏,不觉越过之,几坠。自此不复出。每自叹曰:‘匡庐、武夷,不可复至矣,雪竹,则何所无之?’”其子去,又数数书来。会予方北上,思欲一造山人之竹所而不能矣。因书之以告别,且使揭之楣间,为《雪竹轩记》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
【注】
①冯山人:冯淮,字会东,号雪竹,昆山(今属江苏)人。山人,古时对隐居不仕的读书人的称呼,也常作为学者士人的雅号。
②雪竹:一种干节上有白粉的竹子。
③社会:旧时由志趣相同者结合而成的组织或团体。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岁而不答也 时日多、久
B.因以吾轩 命名、取名
C.吾近筑盘龙 预料、估计
D.且使之楣间 标示、展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冯山人予言 不足外人道也
B.还示予《纪游诗》一编 吾尝终日思矣
C.吾今老此 君幸赵王
D.书之以告别 人之力而敝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是作者为冯山人而写,先前作者一直没有时间完成,因此冯山人多年来虽以不同方式请求却未果。
B.冯山人喜爱雪竹,年轻时喜欢写诗;远游匡庐、武夷归来后,在作者所买之田不远处建屋;晚年眼睛有疾。
C.全文叙冯山人其人其事,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山人风雅的形象、执著的性格逐渐从字里行间凸显出来。
D.这篇文章笔致拙朴平淡刚健,同时又不乏追怀岁月与旧事的无奈痛苦之情,大有意境。
【小题4】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予以山人所以得于雪竹者,山人自知之,岂有假于予之言?
⑵予性懒,不能谒青浦令,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予亦削迹兹土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6 05:03: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也明:照明
B.既其出,则或其欲出者咎:责怪
C.余自齐安舟行临汝适:前往
D.因笑谓迈曰:“汝之乎?”识:认识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四人拥火以入独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入愈深,其进愈难古人不余欺
C.不出,火尽又有若老人咳笑于山谷中者
D.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浅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奇特美丽的景色,往往在偏远险要的地方,而能观赏到的人却很少。
B.苏轼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尊重事实的精神,也让他在游览中获得喜悦。
C.两段文字夹叙夹议,因事见理,其思想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D.王文概括地叙写景物,记叙得简要明白;苏文以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取胜。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后洞。(3分)
(2)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县知县新城鲁君墓志铭并序

姚鼐

君讳九皋,字絮非,建昌府新城鲁氏也。大父讳宁,康熙庚午科举人,为内阁中书,考讳淮,岁贡生,为庐陵县学训导。

君为人行谊,谨于规矩,而工为文。人观其言动恭饬有礼,而知其学之邃;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体,亦知其必为君子也。尝逾岭至建宁,谒朱梅崖,而受其为古文之法。于四方学者苟有闻,君必虚心就而求益。虽以鼐之陋,君尝渡江至怀宁,见鼐而有问焉。君古文虽本梅崖,而自傅以已之所得,持论尤中正。里居授其学于子弟及乡之隽才,又授于其甥陈用光,且使用光见鼐。盖新城数年中古文之学日盛矣,其源自君也。其为科举之文,不俗好,自以古文之法,推而用之。或以为不利场屋,君曰:“得失,命也。”

君竟以乾隆庚寅科得乡举,辛卯恩科成进士。归居十馀年,奉养祖母及父,因益力为学,而因事设方,以利其宗族闾里,虽贫而必致其财,虽劳而必其力。逮终养,乃出就官。是时鼐闻,寓书谏君,谓:“今时县令难为,而君儒者,违其材而用之,殆不可。”然君竟谒选,得山西夏县。县当驿道,又时值后藏中用兵,使驿往来日不绝。县旧分二十馀里,里以次出钱供役,谓之里差,吏因为利,民致大困。君自持既廉,又减其役之得已者,而重禁侵蠹,民大便之,而乐为役。君顾叹曰:“吾不能尽去里差,是吾也!”其见民,煦煦然告以义理所当从及去,不作长官威厉之状,民亦欣然听其教。于是县号为治,上吏亦绝重君矣。鼐闻,乃自咎前者知君之浅,固不能尽君才也。然君亦以积劳致疾,在县凡两期,以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卒于官,年六十三。

某年月日,嗣光及君甥用光,皆以书来乞鼐铭。铭曰:

孰谓儒者不可以理繁庶?孰谓学古不可为今世语?美哉鲁君!其行企矩,其文蹈雅。卒置德在夏,而士兴其庭宇。其生也有令誉,其亡也有传绪,其葬也于是野。

(选自《姚鼐文选》,有删节)

(注)①后藏:西藏旧分四部:康、卫、藏、阿里。清代康与卫并称前藏,藏与阿里合称后藏。②里:指居民居住的单位。一里,周代为二十五家,后世所居家数不一。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为人行谊 敦:注重
B.不俗好     徇:曲从
C.虽劳而必其力 致:获得
D.是吾也     恨:遗憾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九皋曾经到建宁拜谒朱梅崖,向朱梅崖学习古文之法。他也曾经渡江到怀宁,进见作者并向他请教。天下学者,只要听说过其名声,鲁九皋一定会前往求教。
B.鲁九皋将自己平生所学教授给族中年轻后辈和乡里才智出众的人,又教授给外甥陈用光。作者认为新城在数年间古文日益兴盛,大概是因为鲁九皋吧。
C.鲁九皋虽然考中举人,但是却因奉养祖母和父亲没有做官,一直等到祖母和父亲去世,他才去吏部请求任职,得到山西夏县知县的职位。
D.鲁九皋从来不在百姓面前使官威,总是和蔼可亲地用义理来教导百姓,因此,百姓很乐意听他教导,夏县也社会安定,但是上司却拒绝重用他。
【小题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观其言动恭饬有礼,而知其学之邃;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体,亦知其必为君子也。
(2)君自持既廉,又减其役之得已者,而重禁侵蠹,民大便之,而乐为役。
【小题4】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当时存在着哪些社会问题?请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15分)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若踬①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平,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②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①踬:被东西绊倒。②蹶:摔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以/家国为?
B.何/以家国/为?
C.何以/家国/为?
D.何/以家/国为?
【小题2】(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每之,足若踬焉履:踩。
B.而笑曰顾:看。
C.坦然则既平矣坦然:心情舒坦。
D.又久,而后之。安:适应
【小题3】(小题3)下列各句加点的“以”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辄起绕室
A.故临崩寄臣大事。
B.手自笔录,计日还。
C.恐托付不效,伤先帝之明。
D.虽乘奔御风,不疾也。
【小题4】(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室内凹陷下去,有一尺宽,并且一天天逐渐扩大起来。
B.室内地面凹陷,有一尺宽,又浸了水,且一天天逐渐蔓延开来。
C.室内凹陷下去,有一尺宽,这样一天天地时间久了。
D.室内地面凹陷,有一尺宽,逐渐浸水,时间过了很久。
【小题5】(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蓉的室内地面有洼坑。他开始觉得好像要被绊倒,后来便感觉正常了。父亲让人填了这个坑,地平了,他反而不适应,过了一段才觉得正常。可见人一旦习惯了环境就会感到很自然。
B.刘蓉读书的室内地面凹陷,走起来好像要被绊倒,但时间一久倒也不觉得什么,后来他父亲让人把地填平了,他却觉得地上隆了起来,要摔倒似的,久了才适应过来。说明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
C.刘蓉因读书思考而在室内反复走动,凹陷的面积越来越大,而他却适应了,到他父亲让人把地填平了,他反倒不适应而仿佛要摔倒,好久才适应过来。说明习惯影响人有多么严重。
D.父亲发现刘蓉在室内读书这么久,竟然能够适应地面的凹凸不平,便批评他不把小事放在心上,将来怎么可能干大事。这表明刘蓉的父亲教育儿子能够以小见大,教导有方。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王阮亭

尤侗

①来书谓仆《清平调》一剧,为吾辈伸眉吐气,第不图肥婢竞远胜冬烘试官,摩诘出公主之门。太白以贵妃上第,乃知世间冬烘试官愧巾帼多矣,读竟太息,又复起舞。

②仆谓天下试官皆妇人耳,若闺阁怜才反过试官十倍。太白赋《清平调》、《上清调》,贵妃以玻璃七宣杯酌西凉葡萄酒笑饮,敛绣巾再拜,不正天子门生真为贵妃弟子矣!

③假使太白当年果中状元,不过盲宰相作试官耳,不幸出林甫、国忠之门,耻孰甚焉?何如玉环一顾笑于朱衣万点乎?然仆甫脱稿,即有罪我为骂状元者,昔王渼陂作《杜甫游春》剧,人谓其骂宰相,今仆亦遭此语,何李白、杜甫之不幸,而林甫、力士接踵于世也。此又仆之助公太息者也。

(注释)①《清平调》:尤侗所撰杂剧,戏说唐代诗人李白等三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剧中,唐玄宗让“知音懂律”的杨贵妃任主考,杨贵妃选李白所作《清平调》一曲为压卷,取为状元。②林甫、国忠:指唐玄宗时的奸臣李林甫、杨国忠。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
(1)第不肥婢竟远胜冬烘试官
(2)林甫、力士接踵于世
【小题2】下列选项最符合“乃知世间冬烘试官愧巾帼多矣”原意的一项是(    )。
A.于是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愧对许多女性。
B.因此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因为女性而惭愧。
C.才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在女性面前应该感到惭愧。
D.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竟然知道女性会因此而惭愧的。
【小题3】第②段列举李白和杨贵妃的例子,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小题4】作者认为假使李白当年果真中了状元,也是件可耻的事,因为___________。
【小题5】谈谈你对第③段“此又仆之助公太息”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策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庄子·让王》)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与人之兄居而其弟 杀:杀害。
B.子皆居矣 勉:尽力。
C.因杖策而去 之:代词,代豳地。
D.虽贫贱不以利形 累:拖累、祸害。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狄人攻之
B.事之以珠玉而不受
C.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
D.民相连而从之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亶父视百姓的生命高于一切,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大尊重,因此他也赢得了百姓的尊重。
B.这则故事实则告诉人们,生命是最可贵的,天下固然“至重”,但也不能以此害生。
C.选文从更深层上体现了道家出世无为的哲学思想,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思想,我们要坚决摒弃。
D.选文恰当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使内容更明确,说理也更具说服力。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
(2)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