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古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对“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属,铜)
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黄金)
C.金就砺则利(金属制的刀剑等)
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比喻坚固)
【小题2】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委命下吏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不拘于时,学于余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诸侯 ③匈奴七百余里 ④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陈涉牖绳枢之子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小题4】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将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7 02:3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赠医士潘徐二君序

王达

今年夏友人雷起潜之子曰豫疾,求乡里之精于医者,得一人焉,曰潘克仁氏。克仁治未二日而他适。又求乡里之精于医者,得一人焉,曰徐士恒氏。士恒造起潜所,未二日而克仁又至。二人者会,不相嫌忌,而启药且相与讲明其得疾之由,与夫去疾之法,用何药而可,用何药而不可。二人者忘其所负挟,而一以拯人为念。故雷氏子弥数日而愈□矣。起潜曰:“是可无所报□乎?”于是走泮宫①征余文以为赠。

唔呼!天下之人非不众且多也,其间专事而妬贤者亦不为少矣。小人专事妬贤者固冝,读古人之书而怀小人之忌者,亦岂少哉?自淳朴之气散,往往以智力相雄长。甲曰:“可。”乙曰:“不可。”甲曰:“善。”乙曰:“不善。”昧其良心,汩於私意,忘其已之短,而嫉人之长。安有相资成美、谦逊长厚若潘、徐二公者哉?古人有言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吾于二公见之。异日风俗之厚,又安知不自二公始乎?克仁专确有守,且通于儒。故录此以遗之,俾往来观者得以警于心焉。

【小题1】第一段两个空格处依次填入的虚词应是(  )
A.焉   也
B.矣   乎
C.也   哉
D.者   乎
【小题2】“雷氏子弥数日而愈”的原因是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对第二段划线句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对话,写出了甲的忘其已之短,而嫉人之长。
B.运用对偶,凸显了世上小人互相嫌忌不服的心理。
C.列举现象,来反衬潘、徐能相资成美、谦逊长厚。
D.运用排比,突出有些古人读古人之书却怀小人之心。
【小题4】根据文意,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节选自《曾巩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B.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C.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D.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所涉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禄、乞骸骨、填沟壑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B.知越州,任越州知州。知州乃官名。宋初州本有刺史,别命京官知军州事,以分其权柄。其后罢刺史,专用知州,总治州郡政事。
C.熙宁八年夏,“熙宁”为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每个朝代的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D.月相纪日法,即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公在熙宁八年九月临危受命,出任越州知州,到任之前他就下发文书详细了解各属县受灾情况并认真做好了赈灾准备,这突出了赵抃临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
B.赵公不惜违反规定,给予灾民更多救济;不仅如此,赵公还躬行善政,捐资助民。这突出了赵扑救灾突破常规的做法和高尚的人品。
C.赵公忧民爱民,救饥救疫等规划得严谨周密。文中通过一连串的数字,准确介绍救灾措施,充分反映了赵抃出色的救灾成绩,歌颂了赵抃的吏才。
D.曾巩作《越州赵公救灾记》不只是为了宽慰越州百姓对赵公的思念,更是为了总结救灾经验,为后世所借鉴。通过一次救灾全过程的记述,为封建时代的一位清官树碑立传,也留下了一份古代荒政史的珍贵资料。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和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其他篇目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原毁》)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小题1】下面有关本文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B.《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指的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
C.五岳,中国历史名山,指东岳峄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D.文中“谢公”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喜欢游山访胜,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住宿。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烟涛微茫难求(确实) 势五岳掩赤城(超出)
B.忽魂以魄动(因惊惧而心跳)  失向来之烟霞(先前)
C.天姥连天向天(遮蔽) 虎鼓瑟兮鸾回车(拉车回转)
D.迷花倚石忽已(睡着) 熊咆龙吟岩泉(震动)
【小题3】下列依据文章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即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情调。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小题4】请把文本中划线的诗句翻译在答题卷上。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