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换 心 记
徐芳
万历中,徽州进士某太翁,性卞急,家故饶赀,而不谐于族。其足两腓,瘦削无肉,或笑之曰:“此相当乞。”翁心恨之。生一子,即进士公,教之读书,性奇僿,咿唔十数载寻常书卷,都不能辨句读。或益嘲笑之曰:“是儿富贵,行当逼人。”翁闻益恚,有远族侄某,负文名,翁厚币延致,使师之。曰:“此子可教则教,必不可,当质语予,无为久羁。”侄受命,训牖百方,而懵如故。岁暮辞去,曰:“某力竭矣。且叔产固丰,而弟即鲁,不失田舍翁,奈何以此相强?”翁曰:“然。”退而嗔语妇曰:“生不肖子,乃翁真乞矣。”治具饯师,而私觅大梃,靠壁间,若有所待。盖公恨进士辱己,意且扑杀之,而以产施僧寺,作终老计。母知翁方怒,未可返,呼进士窃语,使他避。进士甫新娶,是夜合户筹议:欲留,恐祸不测;欲去,无所之。则夫妇相持大哭,不觉夜半,倦极假寐。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次日,翁延侄饮为别。翁先返,进士前送,至数里,最后,牵衣流涕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师何忍某之归而就死?”师矍然曰:“安得此达者言?”进士曰:“此自某意。且某此时颇觉胸次开朗,愿更从师业。”因述夜来梦,师以所授书,辄能记诵,乃大骇,亟与俱返。翁闻剥啄声,掣梃门俟,已闻师返,则延入。师具以途中所闻告,翁以为谬。试之良然,乃大喜。自是敏颖大著,不数岁,补邑诸生;又数岁,联捷成进士。报至之日,翁坐胡床,大笑曰:“乃公自是免于乞矣。”因张口哑哑而逝。族子某为郡从事庚辰与予遇山左道中缕述之古今未闻有换心者有之自此始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进士之奇颖,进士之奇愚,逼而出也,所谓德慧存乎疢疾者也。
或曰:今天下之心,可换者多矣,安得一一捽其胸剖之,易其残者而使仁,易其污者而使廉,易其奸回邪佞者而使忠厚正直。愚山子曰:若是,神之斧日不暇给矣。且今天下之心皆是矣,又安所得仁者、廉者、忠若直者而纳之,而因易之哉?
【选自(清)张潮辑、王根林校点《虞初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
【注释】
①僿:闭塞。
②咿唔:指读书声。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具饯师催促
B.排入门
C.愿更从师业终于
D.师以所授书询问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族子/某为郡从事/庚辰与予遇山左道中/缕述之/古今未闻有换心者/有之自此/始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
B.族子某为郡从事/庚辰与予遇山左道中/缕述之/古今未闻有换心者/有之自此始/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
C.族子某为郡/从事庚辰/与予遇山左道中缕述之古今/未闻有换心者/有之/自此始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
D.族子某/为郡从事庚辰/与予遇山左/道中缕述之/古今未闻有换心者/有之自此始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万历年间,徽州某进士的父亲,是个性子很急躁的人。有人嘲笑他以后应当要行乞,因为他的脚和两个腿肚子干巴巴的一点肉也没有。
B.古语有云虎毒不食子。本文中进士公的父亲嫌自己的儿子太愚笨,他不仅责怪妻子生了一个不孝顺的儿子,还准备杀死自己的儿子,他的妻子知道他的计划后悄悄告诉了儿子。
C.进士公的父亲最终是笑死的,因为他的儿子中了进士,喜报到的那天他坐在太师椅上乐得哈哈大笑,一口气接不上来就死了。
D.愚山子认为现在天下的人心都有问题,没有地方可以找到仁义的人心、廉洁的人心、正直的人心,由此可以看出愚山子对他所处的时代人心的失望与批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翁闻益恚,有远族侄某,负文名,翁厚币延致,使师之。
(2)且叔产固丰,而弟即鲁,不失田舍翁,奈何以此相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05 04:18: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两片秋叶

我悲秋,我亦恋秋。

秋意渐浓,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不肯离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颜色黑黄,边儿早已碎败,身子蜷曲着,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吗?

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湿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秋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缕莫名的悲哀。

有一阵风过,叶儿在书页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冷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亮的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的从那里面溢了出来。    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他是我最要好的大学同学,深深挚爱着大山——大学毕业时,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职位,毅然选择了大山。

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睛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时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愈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自己先前为何竟会产生了要将这片已枯死的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你爱这大山的红枫吗? "那双洋溢着炽热生命力的眼睛好像在信中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拼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觉得,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因为,即使到了秋,不是也还有这烧红的枫叶吗?

我于是将那片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小题1】本文标题是“两片树叶”,一片是    ,一片是

【小题2】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对比,领悟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相同之处是:
(2)不同之处是:
【小题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写道“我悲秋,我亦恋秋”
(1)作者为什么“悲秋”?
因为: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恋秋”?
因为:

同类题2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之,生乎吾后,其闹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吾未见其明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道理、风尚)
B.吾从而之(以……为师)
C.其闻道也先乎吾(本来)
D.驽马十(驾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利   万顷茫然
B.积土成山,风雨兴   则耻师
C.小学大遗   倚歌和之
D.耻师焉 施施而行
【小题3】下列加线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③游于是乎始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徘徊于斗牛之间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小题4】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小题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以极视听之娱,可乐也。信:确实,实在
B.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向:以前,过去
C.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喻:明白,过去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盛大,热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亦足畅叙幽情②犹不能不之兴怀
B.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曾不知老将至
C.①当其欣所遇②亦将有感斯文
D.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次②及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小题3】下列各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之二虫又何知!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后面题。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弃甲兵而走曳:拖着。
B.不百步耳直:只是,不过。
C.罟不入洿池数:读作cù,数量多。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制止,约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而已②不入虎穴,得虎子
B.①斧斤时入山林②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C.①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②以其无礼
D.①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走②朝济昔设版焉
【小题3】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之以桑
B.七十者帛食肉
C.吾道也,失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序八州而同列
【小题4】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分)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以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分)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①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于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小帷子、陈夏啮。又反伐郢,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楚不能之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禘③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其得至干侯而卒犹远。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微》)
注释:①臣妾,男女仆人。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③禘(dì),古代帝王祭祀先祖的一种典礼。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过:过错
B.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拜:酬谢
C.国必危,身必穷穷:处于困境
D.公怒,不审审:仔细考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     B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怒,杀而去之 D 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能够体现“治乱存亡须察其秋毫”的一组是
①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
②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③鲁人必拯溺者矣
④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
⑤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
⑥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
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④⑥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世、乱世、生存、死亡,像可知,又像不可知;像可见,又像不可见。所以智士贤者都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以期做到明察秋毫。
B.子贡赎回了一个在诸侯做奴仆的鲁国人,但没有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却收下了人家一头牛。孔子肯定了子路的行为,否定了子贡的做法。
C.吴、楚两国边境城镇百姓因采桑姑娘游戏中的误伤事件而引起摩擦,后来事态逐步恶化,引发了两国军事冲突,楚国损失惨重,连楚平王的夫人都被掳到吴国。
D.季氏和郈氏因玩斗鸡引起冲突,鲁昭公听信了郈昭伯对季氏的中伤后率领军队前去攻打季氏,结果被季、仲、叔三家联合打得大败,逃到齐国,最终客死于干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