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完成下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相关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复挺者挺:直。
B.声非加疾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C.而闻者彰彰:清楚
D.假舆马者假:驾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取之蓝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
B.輮为轮斧斤时入山林
C.见者远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D.风雨兴三人行,必有我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B.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的观点。
C.“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自身内部的努力。
D.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08 05:47: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扰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晦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
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传说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①来而记之者已少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并自为其名
D.①于人为可讥   ②良日:“长于臣。 ”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余之力足以入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是王安石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
山后所写的一篇独具特色的游记。
B.文章裁剪有度,详略得当,作者浓墨重彩记叙其游览华山前后洞的经过,而对今人误读
“花山”之音则用简笔,惜墨如金。
C.作者指出只有“有志、有力”并持之以恒、有时还需借助外力的人,才能观赏到人生“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纵观全文,以记游为据,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表现形式与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小题5】请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辋川图记
元·刘因
是图唐宋金源诸画谱皆有,评识者谓惟李伯时山庄可以比之,盖维平生得意画也。癸酉之春,予得观之。唐史暨维集之所谓“竹馆”“柳浪”等皆可考,其一人与之对谈或泛舟者疑裴迪也。江山雄胜,草木润秀,使人徘徊抚卷而忘掩,浩然有结庐终焉之想,而不知秦之非吾土也。物之移人,观者如是。而彼方以是自嬉者,固宜疲精极思而不知其劳也
呜呼!古人之于艺也,适意玩情而已矣。若画,则非如书计乐舞之可为修己治人之资,则又所不暇而不屑为者。魏晋以来虽或为之然而如阎立本者已知所以自耻矣维以清才位通显而天下复以高人目之彼方偃然以前身画师自居其人品已不足道。然使其移绘一水一石一草一木之精致,而思所以文其身,则亦不至于陷贼而不死,苟免而不耻,其紊乱错逆如是之甚也。岂其自负者固止于此,而不知世有大节,将处己于名臣乎?斯亦不足议者。
予特以当时朝廷之所以享盛名,而豪贵之所以虚左而迎,亲王之所以师友而待者,则能诗能画、背主事贼之维辈也。如颜太师之守孤城,倡大义,忠诚盖一世,遗烈振万古,则不知其作何状;其时事可知矣。后世论者,喜言文章以气为主,又喜言境因人胜,故朱子谓维诗虽清雅,亦萎弱少气骨,程子谓绿野堂宜为后人所存,若王维庄,虽取而有之,可也。呜呼!人之大节一亏,百事涂地,凡可以为百世之甘棠者,而人皆得以刍狗之。彼将以文艺高逸自名者,亦当以此自反也。
予以他日之经行,或有可以按之,以考夫俯仰间已有古今之异者,欲如韩文公《画记》,以谱其次第之大概,而未暇,姑书此于后,庶几士大夫不以此自负,而亦不复重此,而向之所谓豪贵王公,或亦有所感而知所趋向焉。三月望日记。
(选自《静修先生文集》卷十八)
【注解】①辋川山庄,是唐朝诗人、画家王维的别墅。辋川图是王维亲自描画这山庄的名作,唐玄宗时,他官至尚书右丞。安禄山攻陷长安后,他被俘降贼。后肃宗收复长安,从宽赦免了他。本文是作者在看辋川图后作的一篇跋。
【小题1】列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浪”等皆可 考:考证
B.背主贼之维辈也 事:侍奉
C.以其次第之大概而未暇 谱:记录
D.而亦不复此 重:重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亲王之所以师友待者 及在槛阱之中,摇尾求食
B.若王维庄,取而有之,可也 北海赊,扶摇可接
C.浩然有结庐终之想 朝济而夕设版
D.予他日之经行 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画谱有收录、评识者推许、作者得意三方面点出此画之有名,接着略述画面内容,摹写其神韵和艺术魅力,然后由评画转而进入对人的品评。
B.文中用颜真卿“守孤城、倡大义”却不为人主所重的遭遇,与王维“背主事贼”却享受盛名、为人所重的史实进行对比,来说明当权者重艺轻德,世风颓靡破坏。
C.作者引用程朱的看法抨击王维,认为他大节有亏,导致所有的东西都一败涂地,对王维的功过作出了符合史实的公正评价,表现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傲岸的思想情操。
D.本文打破画记只侧重评介绘画本身的惯常格局,而是由记画出发,纵论画艺与人品的关系,引出一个艺文之士必须讲究品节的普遍性结论。叙议结合,步步推进,导出结论。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魏晋以来虽或为之然而如阎立本者已知所以自耻矣维以清才位通显而天下复以高人目之彼方偃然以前身画师自居其人品已不足道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7分)
(1)而彼方以是自嬉者,固宜疲精极思而不知其劳也。(4分)
(2)则亦不至于陷贼而不死,苟免而不耻。(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催 科
【明】江盈科
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固、而桎梏。民于是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之者,则应曰:“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丕能复念尔民也。”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昔有医人,自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躧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听其驼焉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二祖时,比岁蠲,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选自《雪涛阁集》卷十四)
【注】①催科:催办缴纳赋税。②抚字:安抚体恤。③阳城:人名,唐代清官。④枵(xiāo)腹:空腹。⑤躧(xǐ):踩,踏。⑥二祖:明代的英宗、孝宗。⑦蠲(juān):减少。
【小题1】对下列旬予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妻鬻子女耳   鬻:卖。
B.或有之者 尤:更加,格外。
C.自能治背驼     媒:宣传,宣扬。
D.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阳城拙蒙赏 但刘日薄西山
B.国家需赋也 其翼若垂天
C.后慑黜罚 屈贾谊长沙
D.可朝治夕如矢   抚孤松盘桓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
B.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
C.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
D.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议论性文章,开篇即提出问题:当县令之难,难就难在催缴赋税与安抚体恤百姓这对矛盾难以处理。然后以阳城为例,古今对比,具有讽谏的意味。
B.国家需要赋税,而穷苦百姓缴纳赋税有难处,当官的催缴赋税也有难处,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深表同情,对想方设法“催科”的地方官吏表示理解。
C.作者用驼医治死驼者的寓言故事作比,既形象地说明不择手段地“催科”的严重危害,也为文章平添了一些趣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D.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作者既对最高统治者提出了希望和建议,也拿今世与前代作对比,对当朝的最高统治者予以委婉的批评和嘲讽。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