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之,生乎吾后,其闹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吾未见其明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道理、风尚)
B.吾从而之(以……为师)
C.其闻道也先乎吾(本来)
D.驽马十(驾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利   万顷茫然
B.积土成山,风雨兴   则耻师
C.小学大遗   倚歌和之
D.耻师焉 施施而行
【小题3】下列加线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③游于是乎始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徘徊于斗牛之间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小题4】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小题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3:07: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假马者,非利足也 舆:同“与”,跟。
C.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
D.輮以为轮,其曲规 中:符合。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尝终日思矣   取之于蓝,青于蓝
B.风雨兴 斯天下之民至
C.輮使之也 河东凶亦
D.蚓无爪牙利     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者以设喻引出论断,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B.“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C.我们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D.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
【小题4】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选自《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加速
C.牧以谗诛    洎:等到
D.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以前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较秦所得     巫医乐师百工
B.有尺寸之地   举匏尊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喻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文段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