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察传
《吕氏春秋》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而,则为福矣审:考察
B.乐正夔一足,乎信:相信
C.夔于是六律正:使……定
D.是非之,不可不分经:界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1)齐桓公闻管子鲍叔(2)以勇气闻诸侯
B.(1)昔者舜欲乐传教于天下(2)其无礼于晋
C.(1)子夏晋(2)纵一苇所如
D.(1)人之与狗远矣(2)时不至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证明“察传”观点的正面论据的一组是(  )
①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
②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
③乐正夔一足
④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
⑤晋师三豕涉河
⑥非也,是己亥也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举从狗到玃、母猴再到人这一事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事物经过人们“数传”后把白说成黑把黑说成白这一道理。
B.作者在第二段论述时,使用的最为突出手法是对比。不仅在说理时用正反对比,在举例时也用了正反对比。
C.作者提出了“熟论”和“验之以理”的观点后,共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三个例子,都包括有传言及对传言验证后所得出的真实情况。
D.“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文中认为传闻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验。文章多用故事为论据,生动有趣。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2)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3)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23 05:45: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过秦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宇内御:统治
B.数百之众将:率领
C.名城,杀豪杰隳:毁坏
D.粮而景从赢:胜利
【小题2】对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工项是
A.履至尊制六合而:连词,表顺承
B.愚黔首以:连词,表目的,用来
C.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乃:转折连词,却
D.余威震殊俗于:介词,在
【小题3】下列句子句式与“而倔起阡陌之中”相同一项是
A.聚之咸阳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C.蚓无爪牙之利
D.甚矣,汝之不惠!
【小题4】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秦始皇实行暴政的一组是
①敲扑而鞭笞天下
②吞二周而亡诸侯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⑤隳名城,杀豪杰
⑥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A.①④⑤B.②③⑤
C.③⑤⑥D.② ③④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主要是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B.第一段文字从政治、军事、文化、地理形势等方面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措施,在铺叙中显现暴政,为后文的“仁义不施”作铺垫。
C.第二段文字写陈涉的出身、才能、地位、人数、兵器等与第一段的秦始皇层层对比,说明灭亡秦朝极为容易。
D.第二段文字写陈涉揭竿而起,天下就云集响应,说明暴政不得人心,意在讽谏汉文帝应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仁政。
【小题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注】①绝徼(jiào):极远的边地。徼,边界。    (选自《四部丛刊》本《荆川先生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或而去焉芟:锄除
B.然其所生之地穷:探求
C.世之好丑,亦何之有乎常:平常
D.尤挺挺不与人交妄:随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京城人宝吾之所薪。
项王乃复引兵而来,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B.遍植竹,不植他木。
木欣欣向荣。
C.自谓竹溪主人。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不可以谐俗。
故燕王欲结君。
【小题3】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写京师人与南人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一贵一贱,形成鲜明的对照;进而推理叙写“绝徼海外人”可能有的态度,从而发出“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的慨叹。
B.光禄任君虽身处江南,却不以世俗贱竹而贱之,反而在园中“遍植以竹”,并自号曰“竹溪主人”。虽寥寥几笔,却刻画了一个不苟合流俗、志趣高雅的人物形象。
C.本文既写人又写竹,两相取巧。其竹巧怪不如石,妖艳绰约不如花,绝无声色臭味可好;其人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借人物形象凸显了竹之品质,是本文的艺术特色。
D.本文题为“记”,所记的中心事件是舅父任君治园植竹一事,但作者并没有在“记”上大做文章,而是借题发挥,通过对比、衬托,自然托出文章的主旨。
【小题4】下面的文言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B.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C.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D.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3分)
⑵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4分)
⑶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