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察传
《吕氏春秋》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而,则为福矣审:考察
B.乐正夔一足,乎信:相信
C.夔于是六律正:使……定
D.是非之,不可不分经:界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1)齐桓公闻管子鲍叔(2)以勇气闻诸侯
B.(1)昔者舜欲乐传教于天下(2)其无礼于晋
C.(1)子夏晋(2)纵一苇所如
D.(1)人之与狗远矣(2)时不至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证明“察传”观点的正面论据的一组是(  )
①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
②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
③乐正夔一足
④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
⑤晋师三豕涉河
⑥非也,是己亥也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举从狗到玃、母猴再到人这一事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事物经过人们“数传”后把白说成黑把黑说成白这一道理。
B.作者在第二段论述时,使用的最为突出手法是对比。不仅在说理时用正反对比,在举例时也用了正反对比。
C.作者提出了“熟论”和“验之以理”的观点后,共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三个例子,都包括有传言及对传言验证后所得出的真实情况。
D.“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文中认为传闻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验。文章多用故事为论据,生动有趣。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2)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3)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23 05:45: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敬亭山记

王思任

①“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者之赏心也。姑孰据江之上游,山魁而水怒。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而清矣。曾过响潭,鸟语入流,两壁互答。望敬亭,绛雰浮嶾令我杳然生翼,而吏卒守之不得动。既束带谒事,乃以青鞋走眺之。

②一径千绕,绿霞翳染,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阴寒,使人骨面之血皆为蒏碧,而向之所谓鸟鸣莺啭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厨人尾我,以一劳之留云阁上。至此,而又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造句之精也。朓乎?白乎?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予憟然不能止。

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围,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想不及,峭崿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与予所游者异。嗟乎!昼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长,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

(注释)①雰:云霞。嶾(yǐn):山势高耸突兀。②蒏(yǒng):酗酒。③牛山:比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蕉鹿:喻人生梦幻。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既束带谒事_______________   (2)以一劳之留云阁上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第①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使我飞登而上,但吏卒守护着我,不让我动身。
B.让我悠然想飞登而上,但官职在身,不能动身。
C.让我想象自己生出了双翼,但吏卒都无动于衷。
D.使我轻盈得仿佛生出双翼,但吏卒守着不能动。
【小题3】赏析第②段“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一句的意境。
【小题4】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小题5】简述文章三段分别从什么角度记游敬亭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yù)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小题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为_______(朝代)思想家、文学家。
【小题2】按照拼音写汉字以及解释加点字。
⑴明告(yù)梅者 (___________) ⑵天下之梅也  (___________)
⑶以梅病梅为业(___________) ⑷泣之三日    (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遏其生气B.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不抑耗其实而已
【小题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②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小题5】作者以“病梅”喻______,采用________的写法。抒写疗梅治梅的愿望实际上是表达作者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课内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D.以其无礼于晋
【小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小题3】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不秦,将焉取之B.越国以
C.若郑而有益于君D.既东
【小题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小题6】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越国鄙远 既东
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小题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并没有履行诺言。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文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挈挈:急迫的样子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学于师 耻:以……为羞耻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糊涂
C.人益不师 事:伺候
D.又挈挈而 东:往东去
【小题2】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圣人之所以为圣
C.今之世,不闻有师D.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两组对比,论证不同的认识、做法和结果。
B.甲文对“愚人”的批判用了疑问语气,对“爱其子”者用了感叹语气,可见作者对两者的批判力度不同。
C.甲文说“师道之不传”已很久了,乙文则列举出具体朝代对其作了有力的印证。
D.乙文叙述韩愈“不顾流俗”、“抗颜而为师”,说明他是一位“好为人师”者,作者对其行为颇不以为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梦亦同趣:同“趋”,往,赴
B.始指之异:感到……奇怪
C.外与天际:边界
D.颓然醉就:接近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隙,则施施而行固一世之雄
B.醉则更相枕卧师者,所传道受业解惑也
C.穷山之高不知其所穷
D.洋洋与造物者游山川相缪,郁苍苍
【小题3】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便表明自己是个“僇人”,既含有对贬谪流放的不满之情,又引出下文的出游。
B.作者写西山“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的景色,用以表明自己顽强不屈的性格。
C.文章扣住“始”字写,从“始知”,到“始指”,再到“游于是乎始”,可谓别具匠心。
D.文章和《赤壁赋》异曲同工,“乐山”、“乐水”,都是在特殊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