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14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① 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鄙:
② 夫晋,何之有?     厌:
③ 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
④ 亦之。    去: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③ 既东郑 ④ 又欲肆其西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也不同
【小题3】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理由是(  )(2分)
①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 夜缒而出,见秦伯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④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⑤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 夫晋,何厌之有?
A.①②③B.③④⑥C.②⑤⑥D.④⑤⑥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分)
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0-28 03:4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指 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刺状,肢体心膂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然:丰满的样子。②渥然:红润的样子。③剟(duō):砍,割。④膂:脊梁骨。⑤痏(wěi):疮,疹。⑥戕摩:伤害,残害。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非三月不能瘳:痊愈。
B.甚将乎肝膈延:发展,蔓延。
C.而以善药傅:同“敷”,涂抹。
D.而于不可见之初寓:居住。
【小题2】下边五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作者认为最值得“谋国”者警惕的是
①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②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
③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④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A.②④⑤B.①②④C.①②③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仲辨左手拇指上长了一个粟米大的疹子,由于体魄健壮,他并不在意,没想到几天后竟大而盈握,不得不去医治。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B.本文以事喻理,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生发开去,形象地阐明“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的政治见解,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观点。
C.作者认为,郑仲辨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为平民的人;希望他以后如果身居官位的话,能以手指生疹一事为教训,作为“谋国”的借鉴。
D.郑仲辨手指上的小毛病发展成为大问题,与周围的人“大笑”,“以为不足患”的态度不无关系。作者这样写,含有庸人误事、误国的意思。

同类题2

阅读文言文阅读,完成各题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矣,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注:《崇文总目》,书目总集。北宋景佑年间,由翰林院士王尧臣等人编纂而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 同“缺”,空缺
B.其设心注意,为一切之计而已 暗中,悄悄地
C.将明其说于天下 坚决
D.而绝之,莫善于是 舍弃,废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疑其不可考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
B.亦将其所遇之时 恩所加,则思无喜以谬赏
C.盖法者,所以适变也    所以游目骋怀
D.此书之不泯可乎 吾还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传至宋代,已有缺失。曾巩予以修补校订,用“正其谬误”“疑其不可考者”,概述了自己校勘所持的原则,语言十分简洁。
B.刘向认为:战国策士们是考虑在当时的形势下,国君所能够做的,不能不用谋诈。作者对此大不以为然,特在序文中予以驳斥。他指出刘向的错误是在于他“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
C.孔子孟子在“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的背景下,能够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并且认为先王的治国之道不能改变。作者对此是赞赏的,但对孔孟二人强迫当时天下的国君去做后世所不能办到的事,又颇不以为然。
D.作者列举了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 “亡其身”“灭其国”的历史事实,发出“其为世之大祸明矣”的感慨,使人看到谋诈的危害。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2)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每小题3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则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慧
B.而闻者彰:清楚
C.非能水也,而江河绝:横渡
D.君子非异也生:习惯
【小题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而寒水     善假物也。
吾尝终日思矣     至千里
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而”字相同。B.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
C.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而”字不同。D.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小题3】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金就砺则利    ②、学不可以已
A.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不可以停止
B.金属靠拢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不可以停止
C.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
D.金属靠拢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
【小题4】对上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文三处提到了“君子”。而其意义不同,按照顺序他们分别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和“统治者”。
B.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强调人的知识和道德修养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后天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C.第二段形象的论证并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在获取知识和培养品德中的巨大作用。
D.上文反复运用了同类事物设喻,比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论证了同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