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送孟东野序(节选)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也或梗之(通“促”催促)
B.其沸也或之(烤)
C.其他淫乎汉氏矣(在水中滋润,此处指积累渐而扩及)
D.东野之于江南也(任职)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而使鸣国家之盛耶
B.维天之于时也亦然  其于人也亦然
C.人声之精者为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
D.三子者之鸣信善矣  忌不自信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着眼于一个“鸣”字,从自然界的“物不得其平则鸣”,推论到人世间人们的鸣,鸣贯穿始终,意脉清晰,主旨显豁。
B.“有不得已者而后言”一句,说明诗文一方面是客观现实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一方面又是情动于中,而言之于外的结果。
C.人“不得其平则鸣”或“鸣国家之盛”,或“自鸣其不幸”,在作者认为,这全“悬乎天矣”,即把这些情形全归于天意,可见作者在宣扬的唯心主义观点,对此,我们应当摒弃。
D.如果从行文来看,作者结论好像在说天意起决定作用,其实,这是作者借天意指责当政者不重用孟东野之类的人材,为孟东野鸣不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1 11:32: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祭鳄鱼文
韩 愈
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擉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
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扬州之近地,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①,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归容,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伈(xǐn)伈:恐惧的样子。睍(xiàn)睍:不敢正视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山泽列:拥有
B.今天子嗣唐位嗣:继承
C.夫傲天子之命吏傲:傲视
D.以种其子孙种:繁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除虫蛇恶物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C.其听刺史言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D.必尽杀乃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唐时皇帝曾大力捕杀、驱逐危害民众的动物,后来皇帝德行威望逐渐衰弱,加上潮州地处偏远,鳄鱼便在此繁衍,成为祸害。
B.一旦鳄鱼未听从劝谏而迁徙,韩愈将挑选才干技能出众的官吏和民众,拿起武器与鳄鱼较量,达到消灭鳄鱼、消除祸患的目的。
C.韩愈虽然派部下将猪羊作为祭品投入恶溪中给鳄鱼享用,后来又将鳄鱼迁徙的时间一再放宽,但他除恶务尽的决心是不会动摇的。
D.文章短小而跌宕有致,义正辞严,凛然不可侵犯,名为“祭文”,实际上却是“檄文”,体现了韩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治理念。
【小题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3分)
⑵ 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3分)
⑶ 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归容,以生以食。(4分)
文言文断句.(3分)
【小题5】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
B.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
C.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D.花间之词如古玉器/ 贵重而不适用/ 宋词适用而少质中/ 李后主兼有其美/ 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同类题2

课内古文阅读(14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众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进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
A.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明也。
D.吾还也!
【小题2】对本段文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C.正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D.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
【小题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8分,每句4分)
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文山观大水记
文天祥
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临江最高处也。银湾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桥曰“两峰之问”,而止焉。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戊辰岁,余自禁庐罢归,日往来徜徉其间。五月十四日,大水,报者至。时馆中有临川杜伯扬、义山萧敬夫,吾里之士以大学试,群走京师,推孙子安未尝往。辄呼马戒车,与二客疾驰观焉,而约子安后至。
未至天图画,其声如疾风暴雷,轰豗震荡而不可御。临岸侧目,不得往视,而隔江之秧畦菜垅为洪流矣。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故垤然隆起,及是,仅有洲顶,而首尾俱失。老松数十本,及水者争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状。至障东桥,坐而面上游水从“六月雪”而下,如建瓴千万丈,直送乎吾前,异哉!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面,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酒数行,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围棋以待之。复命曰:水断道。遂止。知银湾,山势回曲,水至此而旋。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而水之情状无一可逃遁。故自今而言,则银湾遂为观澜之绝奇矣。坐亭上,相与谙谑,赋唐律一章,纵其体状,期尽其气力,以庶几其万一。予曰:“风雨移三峡,雷霆擘两山。”伯扬曰:“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汉莫从天上翻。”敬夫曰:“八风卷地翻雷穴,万甲从天骤雪举。”惟子安素不作诗,闻吾三人语,有会于其中,辄拍手将须、捧腹顿足,笑绝欲倒,盖有渊明之琴趣焉。倚阑逾时,诡异卓绝之观不可终极,而渐告晚矣。乃令车马从后,四人携手徐步而出。及家而耳目眩颤,手足飞动,形神不自宁者久之。
他日,子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戚,随时变迁,予最爱其说。客曰:“羲之信非旷达者。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岂以昔而乐,今而悲,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予恍然有间。人生适意耳,如今日所遇,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前之所欣,所过者化,已不可追记,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且谂同游者发噱。
(有删改)
【注释】①禁庐:宫廷。②谂(shěn):劝告,告诉。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止焉 止:停止,此为“到了终点”
B.如建瓴千万丈  建瓴:倾倒水瓶,形容水势大
C.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   委折:回环,曲折
D.予恍然有间    间:机会,机遇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里之士以大学试 围棋以待之
B.与二客疾驰观焉 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
C.洲故垤然隆起   故忽起奋笔
D.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    乃令车马从后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这就是文山临江一带的概貌
B.有偃蹇不伏之状     呈现出傲岸、不肯屈服的样子
C.以庶几其万一 能大致写出这种奇绝景色的万分之一
D.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 俯仰间万物都不能改变它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小题5】从全文看,“乘兴而为之记”的“兴”指______________之兴,______________之兴和______________之兴。
【小题6】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文中王羲之与“客”对人生的认识有何不同。你更认同谁的看法?简要说明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嗟乎!师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B.其出人也矣  出:超出
C.师道之不,可知矣    复:恢复
D.君子不齿 齿:并列
【小题2】下面的加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皆出于此乎 吾还也
B.其身也  以其无礼
C.耻师焉  群聚而笑之
D.今其智反不能及   遂私见樊於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时候的圣人,虽然远远超出一般人,但还跟从老师请教;而现在的一般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B.作者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
C.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作者所指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被士大夫之族轻视,但那些士大夫们的明智程度赶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在作者看来很奇怪。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⑵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译注·梁惠王上》)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河内,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
C.庠序,都是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D.孝悌,“孝” 指孝敬父母;“悌”指爱护弟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了,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多了。
B.孟子认为“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C.“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王无罪岁”是孟子劝勉梁惠王要抛弃虐政,施行仁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D.本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句式整齐,气势充沛,雄辩有力。
【小题4】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