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外文言文: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外物》)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贷:借
B.庄周忿然作色曰   忿然:生气的样子
C.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活:生存
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肆:店铺、市场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故往货粟于监河侯    
B.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C.请奏命求救于孙将军  
D.赵氏求救于齐
【小题3】下列对上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表面上很大方,答允收得税金后借给他三百金。
B.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都是赖以养生的急需品,虽少即可养生,监河侯对于庄子,远赐等于见死不救。
C.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
D.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庄子的迂腐无不跃然纸上。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3)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9 02:49: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甲)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乙)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夫子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B.五十者可以帛矣衣:穿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同“敛”,收敛
D.非我也,也兵:兵器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斧斤时入山林则修文德来之
B.后世必子孙忧昔者先王以东蒙主
C.涂有饿莩不知发远人不服不能来也
D.斯天下之民至则将用彼相矣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D.刘备,天下枭雄。
【小题4】下列各组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孔子针对冉有说出的攻打颛臾的真正目的进行直接回击, 批评冉有这种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态度。
B.甲文孔子在批驳的基础上立论,正面阐发他的治国思想:对内要“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C.孟子在乙文里也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统治者役民以时,治民之产,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
D.孔子和孟子都在文章里彰显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显示出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 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
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
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
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 ①瓠:葫芦。②瓠落:大的样子。③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④洴:浮。澼:在水中漂洗。絖:丝絮。⑤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⑥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⑦狸:野猫。狌:黄鼠狼。⑧敖:同“遨”,遨游。敖者,指出来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⑨机辟:捕兽的机关陷阱。⑩罔:网。罟:网的总称。 犛(lí)牛:牦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 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B.“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因此魏惠王即《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
C.“石”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担)。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中的“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8两,1两=24铢。
D.“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
【小题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以“大瓠之种”为比喻,其实是要说在纷乱的现实社会中,有一些人怀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B.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批评惠子的观点,指出有才能的人在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可能是方法不对,用错了方向,而不是“才能”本身的错误。
C.惠子又用大树的比喻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大树的遭遇是“立之涂,匠者不顾”,而庄子同意他“大了就没有用处”的说法,这样大家就只有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了。
D.庄子继续反驳惠子的观点,指出“无用”即是一种“逍遥”,在那远离尘世的地方,精神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比那些耍小聪明而不免于死亡的“狸狌”强多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五蠹(节选)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B.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C.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D.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舜是夏朝以前有盛名的君主,通过禅让的方式,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
B.大父,即祖父。在中国民俗中,祖制称呼一般写至上九代,下九代。
C.西戎,西戎是古代华夏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
D.干、戚,古时的两种翻土农具。执干戚舞,是指远古之人手执干戚进行的舞蹈,比喻以美德代替武力来感化敌人,治服敌人 。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认为,只有采取崇尚道德教化的基础上然后再武力征服,才可以让少数民族心服。
B.作者认为统治者不应该一味效法古代圣王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C.本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古代和当今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提出了治理国家必须与时俱进的观点。
D.本文引用守株待兔的事例是为了讽刺头脑僵化,不懂变通的人,具有讽喻的目的。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明•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 ,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注:教读,社学的教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则宜之歌诗以发其志意诱:引诱
B.乐嬉游而拘检惮:害怕
C.日使之于礼义而不苦其难渐:接近
D.设诈饰诡以其顽鄙肆:放纵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后世记诵词章习起②巫医乐师百工
B.①讽之读书以开知觉②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①若冰霜剥落,生意萧索②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
D.①责其检束不知导之以礼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要多措并举,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从而达到激发志意、严肃仪容、开发智力的目的。
B.在王阳明看来,把对儿童进行“歌诗”“习礼”教育视为“不切时务”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并不推崇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
C.王阳明主张儿童教育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顺应他们爱嬉戏玩耍的天性,因势利导,使他们内心愉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D.王阳明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存在的违背规律、多施惩罚等错误做法,认为那样做会导致学生厌学以致学业难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5分)
(2)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