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经典短文,完成小题。
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而无私,似德;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①,似义;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似勇;绵弱而微达②,似察;受恶不让③,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出,似善化④;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⑤,似度;其万折必,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说苑·杂言》)
注释: ①句倨皆循其理:指水的曲直方圆等随物赋形的特性。②绵弱微达:曲细柔弱无微不达。③让:引申为申辩。④善化:善于教化改造。⑤概:古代量米时用来刮平斗斛的木板。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刮平、削平。
【小题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遍而无私   给予
B.其流卑下     低下,指水性向下
C.其赴百仞之谷不 迟疑
D.其万折必,似意 名词活用做状语,向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鲜洁出 臣具表闻
B.浅流行,深者不测 南冥,天池也
C.绵弱微达 以秦王之威,相如廷斥之
D.及者生 道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2 05:14: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奋六世之余烈:功业
B.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C.名城,杀豪杰隳:毁坏
D.振长而御宇内策:政策
【小题2】对下列划线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③收天下之,聚之咸阳。
④信臣精卒陈利而谁何。
A.两个“以为”意思相同,两个“兵”意思相同。
B.两个“以为”意思相同,两个“兵”意思不同。
C.两个“以为”意思不同,两个“兵”意思相同。
D.两个“以为”意思不同,两个“兵”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使国势达到极盛;又用暴政统治人民,暴虐也达到极点。
B.本段分两层。第一层,写“攻”。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
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第二层,写“守”。作者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
列措施,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方面详细叙述,这中间已现出暴政
的魔影。
C.这一段文字写出了秦始皇取天下威力之猛和守天下防范之严;还写出了秦朝初期盛极
一时,反衬下段秦朝灭亡的迅速。
D.作者在本文中认为,要想让统治长久,在攻取统辖和守卫天下,都应该施行仁义,否
则就会迅速灭亡。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第一句5分,第二句3分,共8分)。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尝而望矣跂:提起脚后跟
B.假舆马者,非足也利:对……有利
C.假舟楫者,非能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一:专一
【小题2】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C.何陋之有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小题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的第一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学习要逐渐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于“学”而言,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时也需要后天努力。
D.所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它启示我们,议论说理与文章的生动性并不矛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坏 、凶恶
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鼓:动词,击鼓
C.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激义而死焉者也
B.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谋动干戈于邦内
C.申之孝悌之义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D.邻国民不加少 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小题3】对全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乙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丙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善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节选自柳宋元《封建论》)

注①封建:指三代和以后曾实行过的“封国土、建诸侯”的贵族领主制度。②生人:生民,这里指人类;以“人”代“民”。系避唐太宗李世民讳。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B.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C.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D.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戍卒叫,函谷 举;被攻占
B.谪戍之众,非于九国之师也    抗:抵抗
C.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贿:财物
D.有理人之制,而不郡邑 委:委托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战国、秦汉时指太行山以东地区;战国时韩、赵、魏、齐、楚、燕在太行以东,故称“山东六国”。
B.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以六合为家”是说秦始皇把天下当成了世袭的私有财产。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地孕育五谷,古时帝王都祭祀“社”和“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禄邑:禄,古代官吏的俸给;禄邑犹食邑,古代君主分封给臣下的城邑,受封者在封地有收取赋税的权力。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用铺排的手法,通过夸张和比较写修建阿房宫的巨大的耗费,把始皇帝的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形象地描绘出来。
B.乙文叙中带议,议中兼叙,句式整齐又错落有致,借“陈涉之微”表现秦朝的不堪一击,点明秦之过在“仁义不施”。
C.丙文认为,郡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控制了地方,但制度的先天缺陷,引发了老百姓的怨恨,导致了秦朝的衰亡。
D.丙文认为,分封制使思想难以统一,世袭大夫世世代代统治他们的封地,占尽国土,即使有圣人出现,也无法立足。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2)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