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经典短文,完成小题。
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而无私,似德;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①,似义;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似勇;绵弱而微达②,似察;受恶不让③,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出,似善化④;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⑤,似度;其万折必,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说苑·杂言》)
注释: ①句倨皆循其理:指水的曲直方圆等随物赋形的特性。②绵弱微达:曲细柔弱无微不达。③让:引申为申辩。④善化:善于教化改造。⑤概:古代量米时用来刮平斗斛的木板。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刮平、削平。
【小题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遍而无私   给予
B.其流卑下     低下,指水性向下
C.其赴百仞之谷不 迟疑
D.其万折必,似意 名词活用做状语,向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鲜洁出 臣具表闻
B.浅流行,深者不测 南冥,天池也
C.绵弱微达 以秦王之威,相如廷斥之
D.及者生 道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2 05:14: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贏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

秦二世立,不行仁政,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赵,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B.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C.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D.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州,《禹贡》把天下分为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公侯,古代指公爵与侯爵,泛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礼记·王制》把爵位依次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D.海内,古人认为围绕中原有东、南、西、北四海,后用“四海”泛指天下各地,把中国称为“海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篇将秦王的威武写得颇有气势,对比陈涉以疲弊之卒灭秦,来证明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力量。
B.中篇批判秦二世不行仁政,沿袭无道,失掉民心,提出了“牧民之道,务在安之”的观点。
C.下篇重点批评子婴的过失,忠臣不谏,智士不谋,而天下大乱。认为秦的本末都未能守住,所以没办法长久。
D.三个选段分析天下形势,总结秦亡原因,批评秦的过失,提出“仁政安民”的主张,为汉朝的统治提供借鉴。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2)“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去宥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於已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於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於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於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学书于沈尹华,昭嫠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佐制者,为昭嫠谓威王曰:“国人皆曰: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不得进,令昭嫠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卷十六)·先识览第四》) :学&科&网
注①宥:通“囿”,局限。“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②荆威王,即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谢,人也细:仔细
B.将於说奋:用力,尽力
C.以为奸人路除:清除,打通
D.不见人殊:极,根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王因藏怒待之其无礼于晋
B.文学士不得进吾得兄事
C.人皆在善莫大
D.皆甚有所宥邪皆出于此乎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所宥”表现的一组是(  )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比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子,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就在惠王面前诋毁谢子,说谢子只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是来取悦秦惠王的。
B.那个中谢一句话就让楚威王疏远了沈尹华,让楚威王这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使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嫠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
C.齐人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真可谓“利令智昏”,这也从反面揭示了“去宥”的必要性。
D.文中秦惠王、楚威王、邻人、齐人都是认识有局限的人,因他们内心产生了主观偏见,认知闭塞,所以容易做出“不智”的行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4分)
(2)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3分)
(3)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3分)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气,负青天绝:穿越B.此小大之辩:“辨”,区别。
C.众人之匹:比D.此亦飞之也至:到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翼若垂天云审容膝易安
B.游无穷者猥微贱
C.彼其世,未数数然也州司临门,急星火
D.且举世誉之不加劝门虽设常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目的是论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论点。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有懈怠。
C.列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逍遥游是摆脱现实生活中各桎梏之后的精神上达到的绝对自由。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译文:  
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译文:  
③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文: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其庐之西南为亭(__________) (2)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__________)
(3)西山之白云(__________)    (4)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__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3】选出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
A.览观江流之胜/穷耳目之胜自适也哉
B.波流浸灌,海相若/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
C.昼舟楫出没于其前/此人之变也
D.夫风无雌雄之异,人有遇不遇之变/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小题4】简要评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哭庵传(清)易顺鼎
  哭庵者,不知何许人也。其家世姓名,人人知之,故不述。
  哭庵幼奇惠,五岁陷贼中,贼自陕、蜀趋郧、襄,以黄衣绣褓缚之马背,驰数千里。遇蒙古藩王大军,为骑将所获,献俘于王。哭庵操南音,王不能辨,乃自以右手第二指濡口沫书王掌。王大喜曰:“奇儿也!”抱之坐膝上,趣召某县令使送归。十五岁为诸生,有名。十七岁举于乡。所为诗歌文词,天下见之,称曰才子。巳而治经,为训诂考据家言;治史,为文献掌故家言;穷而思反于身心,又为理学语录家言。然性好声色,不得所欲,则移其好于山水方外,所治皆不能竟其业。年未三十而仕,官不卑,不二年弃去;筑室万山中居之,又弃去。
  综其生平二十余年内,初为神童,为才子,继为酒人,为游侠。少年为名士,为经生,为学人,为贵官,为隐士,忽东忽西,忽出忽处,其师与友谑之,称为神龙。其操行无定,若儒若墨,若夷①若惠②,莫能以一节称之。为文章亦然,或古或今,或朴或华,莫能以一诣绳之。要其轻天下、齐万物之性,非尧舜、薄汤武之心,则未尝一日易也。
  哭庵平时谓天下无不可哭然未尝哭虽其妻与子死不哭及母没而父在不得渠③殉则以为天下皆无可哭,而独不见其母可哭。于是无一日不哭,誓以哭终其身,死而后已。因自号曰“哭庵”。
注:①夷:伯夷  ②惠:柳下惠   ③渠:通“遽”,立即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召某县令使送归趣:急忙
B.十七岁举于乡举:推举
C.忽东忽西,忽出忽处处:隐居
D.莫能以一诣绳之绳:衡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誓以哭终其身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为骑将所获耳得之而为声
C.穷而思反于身心善假于物也
D.而独不见其母可哭取之于蓝而青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