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劝学》、《赤壁赋》中的两段文字, 完成小题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②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中加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蚓无爪牙之利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其皆出于此乎
C.吾尝终日而思矣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框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舞幽壑之潜蛟D.吾从而师之
【小题4】给加框字词释义
(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
(3)纵一苇之所如(   ) (4)凌万顷之茫然( )
【小题5】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6】根据题目写出诗句
在沉郁中依然能激励自己保持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何止苏子,刘禹锡在被贬谪二十多年后仍是胸襟豁达,持有乐观进取之精神是如此,请写出最能体现这一情怀的诗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5 07:02: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共34分,共7小题)
离魂记
唐陈玄祐
天授三年,清河张镒,因官家于衡州。性简静,寡知友。无子,有女二人。其长早亡;幼女倩娘,端妍绝伦。镒外甥太原王宙,幼聪悟,美容范。镒常器宙,每曰:“他时当以倩娘妻之。”
后各长成。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家人莫知其状。后有宾寮之选者(有位优秀的幕僚)求之,镒许焉。女闻而郁抑,宙亦深恚恨。托以当调,请赴京,止之不可,遂厚遣之。宙阴恨悲恸,决别上船。日暮,至山郭数里。夜方半,宙不寐,忽闻岸上有一人,行声甚速,须臾至船。问之,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宙惊喜发狂,执手问其从来。泣曰:“君厚意如此,寝食相感。今将夺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投身奉报,是以亡命来奔。”宙非意所望,欣跃特甚。遂匿倩娘于船,连夜遁去。倍道兼行,数月至蜀。
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其妻常思父母,涕泣言曰:“吾曩日不能相负,弃大义而来奔君。向今五年,恩慈间阻。覆载之下,何颜独存也?”宙哀之,曰:“将归,无苦。”遂俱归衡州。
既至,宙独身先镒家,首谢其事。镒曰:“倩娘病在闺中数年,何其诡说也!”宙曰:“在舟中!”镒大惊,促使人验之。果见倩娘在船中,颜色怡畅,讯使者曰:“大人安否?”家人异之,疾走报镒。室中女闻,喜而起,饰妆更衣,笑而不语,出与相迎,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其家以事不正,秘之。惟亲戚间有潜知之者。后四十年间,夫妻皆丧。二男并孝廉擢第,至丞、尉。
玄祐少常闻此说,而多异同,或谓其虚。大历末,遇莱芜县令张仲规,因备述其本末。镒则仲规堂叔祖,而说极备悉,故记之。
(选自《太平广记》卷三五八,略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寤寐:醒着睡着,时时
B.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跣足:光着脚
C.倍道兼行,数月至蜀倍道:离开大路
D.在舟中见:通“现”,现今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倩娘对王宙情深意重的一组是( )
①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     ②女闻而郁抑
③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 ④覆载之下,何颜独存
⑤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   ⑥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倩娘和王宙长大以后,暗中相恋。张镒却言而无信,应允了他人提亲。
B.王宙因为意中人倩娘被张镒另许他人,心生不满,借故远走京城。临行前与倩娘密约私奔。
C.当舟中倩娘与闺中倩娘合为一体,衣裳也重合,始知当初追随王宙而去的乃是倩女离魂。
D.小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奇幻,情节曲折,倩娘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形象。
【小题4】请把下面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3分)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3分)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韩愈论史官书

柳宗元

正月二十一日,某顿首十八丈退之侍者前:获书言史事,云具《与刘秀才书》,及今乃见书稿,私心甚不喜,与退之往年言史事甚大

若书中言,退之不宜一日在馆下,安有探宰相意,以为苟以史荣一韩退之耶?若果尔,退之岂宜虚受宰相荣己,而冒居馆下,近密地,食奉养,役使掌故,利纸笔为私书、取以供子弟费?古之志于道者,不若是。

且退之以为纪录者有刑祸,避不肯,尤非也。史以名为褒贬,犹且恐惧不敢为;设使退之为御史中丞大夫,其衰贬成败人愈益显,其宜恐惧尤大也,则又扬扬入台府,美食安坐,行呼唱于朝廷而已耶?在御史犹尔,设使退之为宰相,生杀出入,升黜天下土,其敌益众,则又将扬扬入政事堂,美食安坐,行呼唱于内庭外衢而已耶?何以异不为史而荣其号、利其禄者也?

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孔子之困于鲁,卫、陈、宋、蔡、齐、楚者,其时暗,诸侯不能行也。其不遇而死,不以作《春秋》故也。当其时,虽不作《春秋》,孔子犹不而死也。若周公、史佚,虽纪言书事,独遇且显也。又不得以《春秋》为孔子累,范晔悖乱,虽不为史,其宗族亦赤。司马迁触天子喜怒,班固不检下,崔浩沽其直以斗暴虏,皆非中道。左丘明以疾盲,出于不幸,子夏不为史亦盲,不可以是为戒,其余皆不出此。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

凡言二百年文武士多有诚如此者,今退之曰:我一人也,何能明?则同职者又所云若是,后来继今者又所云若是,人人皆曰我一人,则卒谁能纪传之耶?如退之但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同职者、后来继今者,亦各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则庶几不坠,使卒有明也,不然,徒信人口语,每每异辞,日以滋久,则所云“磊磊轩天地”者决必沉没,且乱杂无可考,非有志者所忍恣也,果有志,岂当待人督责迫蹙然后为官守耶?

又凡鬼神事,渺茫荒无可准,明者所不,退之之智而犹惧于此,今学如退之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甚垒无可托乎!明天子贤宰相得史才如此,而又不果,甚可痛哉1退之宜更思,可为速为;果卒以为恐惧不敢,则一日可引去,又何以云“行且谋”也?今人当为西不为,又馆中他人及后生者些大感已,不勉己而欲勉人,难矣哉!

(注)①韩愈在长安任史官修撰期间曾给刘秀才和柳宗元写信,担心“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表示自己不愿意担任史官。这封信就是柳宗元对韩愈来信的答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退之往年言史事甚大谬:违背
B.避不肯,尤非也    ,接近
C.孔子犹不而死也   :重用
D.渺茫荒惑无可准,明者所不道  道:谈论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他事自恐/勇气闻名于诸侯
B.刑祸非恐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哉
C.卒谁能纪传之耶/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D.不勉己欲勉人,难矣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 )
A.顿首,原指以头叩地而拜,属九拜之一,此词最初见于《周礼》,常用于书信开头或结尾,表示谦敬的态度。
B.《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孔子所作,和《诗经》、《尚书》、《礼记》、并成为“四书”。
C.“若周公、史佚,虽纪言书事”中的“周公”和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周公不是同一个人。
D.这是柳宗元给韩愈写的一封信,如果是韩愈给柳宗元的信,那么韩愈应该自称“退之”,称对方为“宗元”。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
B.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
C.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
D.今学/如退之辞/加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理晰情笃的驳论文,作者既驳对方论点又驳对方论据,反驳中推理严密,既有形象性,又有讽刺性。
B.韩愈不肯修史,柳宗元则不以为然,一针见血地指出韩愈不修史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直、不得中道”。
C.柳宗元指出孔子、司马迁、班固、左丘明等人遭遇不幸虽各有原因,但跟他们做史官也有一定的关系。
D.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望,柳宗元不因和韩愈有私交而放弃原则,表明其正直坦诚的优秀品格。
【小题6】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志于道者,不若是。
(2)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
(3)今人当为而不为,又诱馆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大惑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答张籍书
韩 愈
愈始者见吾子于人人之中,固有异焉;及聆其音声,接其辞气,则有愿交之志;因缘幸会,遂得所图。岂惟吾子之不遗,抑仆之所遇有时焉耳。近者尝有意吾子之阙焉无言,意仆所以交之之道不至也;今乃大得所图,脱然若沈疴去体,洒然若执热者之濯清风也。然吾子所论:排释老不若著书,嚣嚣多言,徒相为訾。若仆之见则有异乎此也!
夫所谓著书者,义止于辞耳。宣之于口,书之于简,何择焉?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仆自得圣人之道而诵之,排前二家有年矣。不知者以仆为好辩也;然从而化者亦有矣,闻而疑者又有倍焉。顽然不入者亲以言谕之不入则其观吾书也固将无得矣。为此而止,吾岂有爱于力乎哉?
然有一说:化当世莫若口,传来世莫若书。又惧吾力之未至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吾于圣人既过之犹惧不及。请待五六十然后为之,冀其少过也。
吾子又讥吾与人人为无实驳杂之说,此吾所以为戏耳。吾子讥之,似同浴而讥裸裎也。若商论不能下气,或似有之,当更思而悔之耳。其他俟相见。
薄晚须到公府,言不能尽。愈再拜。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 ①《新史》载:籍性狷直,尝责愈喜博塞,及为驳杂之说,议论好胜人,其排佛老,不能著书若扬雄、孟轲以垂世。②下气:态度恭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惟吾子之不遗遗:遗留
B.嚣嚣多言,徒相为訾訾:指责
C.吾岂有爱于力乎哉爱:吝惜
D.薄晚须到公府,言不能尽薄:将近
【小题2】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张籍的质疑,作者一一给予答复或给予照应,阐述了他对著书传世等问题的看法。
B.首段先扬后抑,先赞赏张籍,并盼望对方的意见,既表示谦恭,又表明意见不能与他苟同。
C.韩愈面对张籍之“讥”据理力争,但也坦然承认自己的态度时常不够恭顺,当求改进。
D.本文叙述句、并列和递进的排比句、反问句和谐交织,使文章跌宕多姿,气势充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五人墓碑记

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所为   旌:表扬B.为之义 声:伸张
C.既而以吴民之乱于朝  请:请求D.且诏纷出   矫:假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郡之贤士大夫请当道 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B.况草野无闻者欤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
C.买五人之头函之 德不厚望国之治
D.卒吾郡之发愤一击    其无礼于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②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