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②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③惟大丞相魏国公[1]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2],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④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⑤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⑥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注:[1]魏国公:韩琦,河南相州人,北宋著名的大臣。[2]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文言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盖士方时,困厄闾里穷:贫穷,缺少钱粮
B.庸人孺子,皆得而侮之易:随便,轻易
C.世有德,为时名卿令:美好的
D.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也道:规律,道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惟大丞相魏国公不然于其身也,耻师焉
B.既又刻诗于石,遗相人余船次俱进
C.于此见公视富贵为何如而予亦悔其随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而志岂易量哉尔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与“若季子不礼于其嫂”句式一致的一句是
A.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B.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C.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D.买臣见弃于其妻
【小题4】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是因为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之美。
B.开篇四句,即揭示了全文大意。《史记》记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昼锦”之说就于此。“富贵而归故乡”正如同当昼衣锦。
C.本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章第一、二段写世人追求富贵,以衣锦还乡为荣,为下文写魏国公做陪衬;第三段写魏国公的身世和经历,然后第四、五两段写魏国公的志向和抱负。
D.全文词藻丰赡,意蕴深厚;既有精当的议论,也不乏鲜明的形象;说理生动透辟,行文舒展酣畅,无怪乎古人盛赞:“天下文章,莫大于斯。”
【小题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3分)
至 于 临 大 事 决 大 议 垂 绅 正 笏 不 动 声 色 而 措 天 下 于 泰 山 之 安 可 谓 社 稷 之 臣 矣 其 丰 功 盛 烈 所 以 铭 彝 鼎 而 被 弦 歌 者 乃 邦 家 之 光 非 闾 里 之 荣 也。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3分)
②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8-07 05:23: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书黄梦星卷

(明)王阳明

潮有处士黄翁保号坦夫者,其子梦星来越,从予学。越去潮数千里,梦星居数月,辄一告归省其父;去二三月辄复来。如是者屡屡。梦星性质温然,善人也,甚孝。然禀气差弱,若不任于劳者。窃怪其乃不惮道途之阻远,而勤苦无已也,因谓之曰:“生既闻吾说,可以家居养亲而从事矣。奚必往来跋涉若是乎?”

梦星跽而言曰:“吾父生长海滨,知慕圣贤之道,而无所从求入。既乃获见吾乡之薛、杨诸子者,得夫子之学,与闻其说而乐之,乃责梦星,曰:‘吾衰矣,吾不希汝业举以干禄。汝但能若数子者,一闻夫子之道焉,吾虽啜粥饮水,死填沟壑,无不足也矣。’梦星是以不远数千里而来从。每归省,求为三月之留以奉菽水,不许;求为逾月之留,亦不许。居未旬日,即已具资粮,戒童仆,促之启行。梦星涕泣以请,责之曰:“唉!儿女子欲以是为孝我乎?不能黄鹄千里,而思为翼下之雏,徒使吾心益自苦。’故游夫子之门者,固梦星之本心;然 不能久留于亲侧,而倏往倏来,吾父之命不敢违也。”

予曰:“贤哉,处士为父!孝哉,梦星之为子也!勉之哉!卒成乃父之志,斯可矣。”

今年四月上旬,其家忽使人来讣云,处士没矣。呜呼惜哉!呜呼惜哉!圣贤之学,其久见弃于世也,不啻如土苴。苟有言论及之,则众共非笑诋斥,以为怪物。惟世之号称贤士大夫者,乃始或有以之而相讲究,然至考其立身行己之实,与其平日家庭之间所以训督期望其子孙者,则又未尝不汲汲焉惟功利之为务;而所谓圣贤之学者,则徒以资其谈论、粉饰文具于其外,如是者常十而八九矣。求其诚心一志,实以圣贤之学督教其子,如处士者,可多得乎!而今亡矣,岂不惜哉!岂不惜哉!阻远无由往哭,遥寄一奠以致吾伤悼之怀而叙其遣子来学之故若此以风励夫世之为父兄者亦因以益励梦星使之务底于有成以无乃父之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禀气差弱 禀气:脾气
B.既乃获见吾乡之薛、杨诸子者   获见:获得接见
C.故亟游夫子之门者    亟:急切
D.则众共非笑诋斥 非笑:讥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善人也,甚孝 因人之力敝之
B.乃责梦星  作《师说》贻之
C.责之曰    思知足以自戒
D.处士为父  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梦星不顾身体羸弱,在潮州和越州两地来回奔波,向王阳明学习先贤之道,文章刻画了一位勤勉好学的少年形象。
B.黄保十分向往圣贤的学问,但因为自己身处海滨,找不到可以学习交往的朋友,就把做学问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C.作者批评了当时一些读书人只做表面文章,名与实往往相背离的情况,推崇黄保真心实意教育儿子努力学习的品性。
D.文章语言平实,细节生动,叙述黄梦星求学的艰苦历程,侧面表现了黄保的不求功利诚心向学,显示出高明的写作技巧。
【小题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遥寄一奠以致吾伤悼之怀而叙其遣子来学之故若此以风励夫世之为父兄者亦因以益励梦星使之务底于有成以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窃怪其乃不惮道途之阻远,而勤苦无已也。
(2)圣贤之学,其久见弃于世也,不啻如土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共19分)
雍里先生少为南都吏曹,历官两司,职务清简,惟以诗文自娱。平居,言若不能出口,或以不知时务疑之。及考其莅官所至,必以经世为心,殆非碌碌者。嗟夫!天下之俗,其敝久矣。士大夫以媕婀①雷同,无所可否,为识时达变。其间稍自激励,欲举其职事,世共訾笑之,则先生之见谓不知时务也固宜。予读其应诏陈言,所论天下事,是时天子厉志中兴之治,中官②镇守历世相承不可除之害,竟从罢去。昔人所谓文帝之于贾生所陈略见施行矣当强仕之年进位牧伯为外台之极品亦不为不遇而遂投劾以归。
家居十余年,闭门读书,恂恂如儒生。考求六经、孔孟之旨,潜心大业,凡所著述,多儒先之所未究。至自谓甫弱冠入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少年精力,耗于无用之地,深自追悔,往往见于文字中,不一而足。暇日以其所为文,名之曰《疣赘录》。予得而论序之。
以为文者,道之所形也。道形而为文,其言适与道称,谓之曰:其旨远,其辞文,曲而中,肆而隐,是虽累千万言,皆非所谓出乎形,而多方骈枝于五脏之情者也。故文非圣人之所能废也。虽然,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夫道胜,则文不期少而自少;道不胜,则文不期多而自多。溢于文,非道之赘哉?於是以知先生之所以日进者,吾不能测矣。录凡若干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然存者不能什一,犹自以为疣赘云。
(选自归有光《雍里先生文集序》)
注释 ①媕婀(ān ē):指依违阿曲,毫无主见。②中官:宦官。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碌碌者殆:大概,恐怕。
B.摹拟锻炼以为工:工巧,精妙。
C.予得而论之序:序言,文序。
D.然存者不能什一什一:十分之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必经世为心秦亦不城予赵
B.耗无用之地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C.天下有道,行有枝叶于其身也,耻师焉
D.则文不期多自多君子博学日三省乎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疣赘录》的文集序中,对雍里先生为官时不依违阿曲,不拘泥于流俗,以国家大事为己任的表现,予以高度评价。
B.作者认为文章的关键在于“道”,而“文”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会依据“道” 自然呈现出“多”与“少”的不同形态。
C.作者回顾了自己求学、致仕、创作的过程和经历,表达了对那种仅仅从形式与文字技巧上加以模拟雕饰的文风的否定态度。
D.作者的语言简洁凝练,古朴浑厚,以舒缓的语气和生活化的笔调阐发自己的观点,文章写得语浅情深,意蕴悠远,颇具深意。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昔 人 所 谓 文 帝 之 于 贾 生 所 陈 略 见 施 行 矣 当 强 仕 之 年 进 位 牧 伯 为 外台 之 极 品亦不为不遇 而 遂 投 劾 以 归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平居,言若不能出口,或以不知时务疑之。(3分)
录凡若干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万章上》)
【小题1】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行与事之而已矣   示:显示
B.谆谆然之乎 命:命令
C.天子位焉  践:登上
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之 受:接受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万章认为,按照一般传统的理解,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上天,所谓君权神授。
B.事实上,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君权天授”,与其说是“天”的一方面,不如说是 “民”更为贴切。这就是他主张的“以民为本”思想的体现。
C.孟子认为,天并不说话,只是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某人(君主)罢了。
D.舜躲避尧的儿子到南河以南的地方,是为了使尧的儿子能够继承天下。
【小题3】与"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B.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C.此之谓也
D.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 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B.此三者,吾遗也恨:遗憾。
C.逸豫可以身亡:毁灭。
D.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官传序》总结了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B.古人常把王朝的盛衰归之于天命,在《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否定了这种传统的说法。
C.晋王死后,庄宗非常谨慎得对待其父所赐之箭,主要原因是不忘其父之志,以此鞭策自己要励精图治。
D.《伶官传序》中,有很多格言警句,既是对庄宗得天下而有失天下的历史总结,也对我们的人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