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目。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已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元丰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使歌以祀公。
(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今所传,不可也诬:捏造
B.自东汉已来,道丧文弊:凋敝
C.独韩文公布衣起:出身
D.民欢之趋:奔向
【小题2】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是皆有口参天地之化
②信口孔子之言
③因作诗以遗口
A.①以②然③之B.①而②乎③其
C.①以②乎③之D.①而②然③其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B.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C.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D.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中作者对韩愈在文学、儒学、政治以及军事等方面的成就与才能作了高度评价和热情颂赞。
B.作者认为韩愈专一诚挚的心意能取信于潮州的百姓,却不能使自己的朝廷立足。
C.韩文公庙是在朝散郎王君涤在潮州做知州期间重建的。
D.作者应潮人之请作诗以祭韩文公。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4分)
②愿新公庙者,听。(3分)
(2)韩愈被贬潮州,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请结合文本举两个事例加以说明。(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4-21 10:39: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苦斋记

(明)刘基

①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黄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②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③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

④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有删减)

(注)①荼蓼:指野苦菜。②藋(diào):野草。

【小题1】简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其下惟白云”的表达效果。
【小题2】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匡山的植物被山中甘而善苦的北风吹刮,因而味道是苦的。
B.山中野蜂所酿之蜜味苦,但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C.剑溪水中的鱼喜欢吹沙,味道苦有点微辣,可以醒酒。
D.作者目之所见,口之所食,足之所至,心之所想,无一不“苦”。
【小题3】第②段画线句表现了     。
【小题4】下列句子与本文思想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则何适而非快?
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小题5】简析第③段写膏粱之子的用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释) ①尧:我国历史上传说时代的圣明君主。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高士,宇仲武,隐于箕山。相传尧要让天下给他,他自命高洁而不受。②爝(jué)火:炬火,木材上蘸上油脂燃起的火把。 ③时雨:按时令季节及时降下的雨。④鹪鹩(jiāoliáo):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⑤尸祝:祭祀时主持祭祀的人。
【小题1】请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进行解释
(1)《齐谐》者,怪者也
(2)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天下既已
(4)其于泽也,不亦乎?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之苍苍,正色邪 于光也,不亦难乎?
B.化为鸟,其名为鹏 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
C.鹏徙于南冥也   且夫水积也不厚
D.则其负大翼无力 名者,实之宾
【小题3】选出对上面两个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逍遥”,意思是不受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甲段所写的鲲鹏能够高飞九万里,能够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鲲鹏是有所待而不逍遥不自由的。
B.乙文“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就是说明“圣人无名”的道理。文中的许由是庄子心中那种无己、无功、无为,追求逍遥境界的神人,是不肯为身外之事所羁绊身心的至人,君王的权势,在许由看来,不过是人生的枷锁而已。
C.两个文段都用了比喻。语段甲用“水之积也不厚”、“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等比喻侧重说明的是“世间万物的逍遥有所待,而这种有所待还要受它所依凭的条件的制约,条件的程度制约着逍遥的程度这一道理。而乙文许由用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的比喻说明天下对于我无所用。用越俎代庖的故事,把自己比喻成无所作为的庖人,甘心退让。
D.《逍遥游》想象丰富,境界开阔。我们无不被庄子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沉浸在庄子所创造的奇幻世界当中。如甲文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翱翔太空,想象十分奇特,给人一种开阔的境界。丰富的想象使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2)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9分)
《金石录》后序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候德甫①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②之民也。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答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④、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注】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②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③铅椠(qiàn):古代文具。铅为铅条,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④刓(wán)阙:磨损残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始赵氏归:回到B.后居乡里十年屏:隐退
C.大橱簿甲乙簿:书册D.装卷初就:接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竭其俸入事铅椠
忽魂悸魄动
B.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
则思无因喜而谬赏
C.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何竟日默默在此
D.乃理之常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小题3】根据上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4分)
(1)李清照夫妇喜爱收藏,是否看上的东西都能会买回家?
(2)李清照在阅读亡夫遗著时,睹物思人,此时此刻她是怎样的情绪?
【小题4】把第Ⅱ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2)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荀子·修身》)
【注】①修然: 整饬的样子。②存:省视。③介然:坚定不移的样子。④菑:通“灾”。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学而大遗:丢弃
B.圣人无师常:普通的,凡庸的
C.吾道也师:学习
D.然必以自省也愀:容色变得严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国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惑不从师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师道不传也久矣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其下圣人亦远矣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
【小题3】请用“/”为乙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故 君 子 隆 师 而 亲 友 以 致 恶 其 贼 好 善 无 厌 受 谏 而 能 诫 虽 欲 无 进 得 乎 哉?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荆轲刺秦王(节选)

大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①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柯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②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谩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③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④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  ① 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 更事:阅历世事。③ 祖龙:指秦始皇。 ④ 青词: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事知不济 济:
(2)又阅至白衣送别时  冠:
(3)继阅囊剑斫,箕踞高骂 提:
(4)后王中牟县令,颇有政声    官: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复遣之使去    遂私见樊於期
B.不环柱时杀之  燕王拜送
C.一老僧倾听久  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D.老僧预知之,不能救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
【小题4】从严分宜、王敏斋二人阅读《荆轲传》时的不同反应,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性格。请简要概括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送者和行者均沉浸于痛楚之中。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