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①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孺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吾梦云。”
②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堂,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③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④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有谷,孙子 诒:欺诈、欺骗
B.以吾梦云     志:记下、记录
C.周环以花果竹木 艺:种植、栽种
D.犹其世世享德 冀:期望、希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孺允自言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    ②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①公言事忤天子 ②具沛公言报项王
C.①今去公殁,曾几何时   ②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①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②不能喻之怀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正直的一组是(    )
①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②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③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④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⑤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
⑥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小题4】把第一部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译文:
(2)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
译文:
(3)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译文:
(4)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文:
【小题5】用简要的文字概括文言文阅读材料的行文思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1 11:57: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从句式角度看,下列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
B.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虽董之以严刑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善于说理。分为政论和史论,前者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后者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B.六国:指崤山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当时天下成战国七雄的格局,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因此经常合称六国。
C.苏洵:北宋文学家,有《嘉祐集》传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字明允,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古代男子普遍在十八岁成年时行冠礼并且取字。
D.嬴:是一个古老的姓,出自上古八姓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姓,文中以“嬴”借指秦国。同时“嬴”也可以特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者秦始皇。
【小题3】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既紧扣题目、明确论题,又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用到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对韩、魏、楚三国贿赂秦国的弊端进行了具体论述。
C.针对燕赵两国的国君,作者有褒有贬。一方面赞扬他们能坚守正义、不贿赂秦国,珍视自己的土地;一方面又对燕太子使用行刺之计,赵国听信谗言错杀良将进行了批评。
D.本文借古讽今,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原因,讽谏北宋王朝应以六国为鉴,面对北方的威胁,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