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选自《孙中山选集》)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顾自民国肇造顾:回头看
B.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传:传播
C.邹君海滨…丐序于予丐:求,请求
D.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视:考察,察看
【小题2】下列句子全都表现孙中山深切忧愤的一项是
A.①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②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
B.①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②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C.①环顾国内,贼氛方炽②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D.①而予三十年前…其不获实行也如故②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小题3】下列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手法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认为它与武昌首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十年之后才有比较完整的记载,这主要因为当时国内政局动荡,革命党人中也没有司马迁那样的大手笔。
C.作者有感于当时形势,奋笔直书,痛斥黑暗势力腐朽无能,呼吁后来人继承先烈遗志。
D.有鉴于黄花岗起义失败,作者深感必须发动民众,说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进步。
【小题4】将文言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文。(10分)
(1)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3分)
(2)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4分)
(3)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1-24 10:35: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袁枚《祭妹文》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常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

注:①嫛婗(yīní):婴儿。这里引申为儿时。②殗殜(yè dié):病不甚重,小病。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连呼则则    则则:同“啧啧”,赞叹声。
B.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使:让、令
C.后虽小差    小差:病情稍有好转
D.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就食:谋生
【小题2】对第一节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节主要写幼时兄妹关系。记叙了同捉蟋蟀、并肩读书、兄长远游时小妹悲恸和中进士回家时全家欢乐等几件事。
B.这节写的都是琐事,但正因为对儿时情况未能详细地记录保存下来,所以,回忆模糊且不够,这就更鲜明地表现了兄妹间的亲密关系和悼念亡妹的真挚感情。
C.作者把儿时“岁寒虫僵,同临其穴”的情景与“今予殓汝葬汝”对比着写,更加哀婉凄恻。
D.作者通过捉蟋蟀时“奋臂”、读书时“梳双髻,披单缣”、远游时“掎裳悲恸”等细节,表现了妹妹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以及与作者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兄妹之情。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2)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
(3)吾少孤, 及长不省所怙, 惟兄嫂是依。
【小题4】《祭妹文》与《祭十二郎文》都是祭文,且十分感人。请简要概括两段文字在抒情手法上的异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日:“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   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栾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栾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帐以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择日。”
惠子非徒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又因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孟子对齐宣王)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也。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选自《孟子》)
注:①季历:周文王之父。②栾:漏流。③和:棺材两头的木板。
【小题1】下列加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
A 请期更日    驰: 延期  
B.民必甚之    病:生病
C.意者羞文王乎 法:取法
D.栾水其墓    啮:浸蚀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为栈道而葬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是唯惠公乎皆出于此乎
C.而又说文王之义我欲之梦吴越
D.惠子非行其说也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魏惠王死了,下葬日期已经确定,但天下起了大雪,城中道路无法通行,太子决定修栈
道去送葬,大臣们纷纷劝谏。
B.太子认为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是不合道义的,坚决不肯改期,群臣没有办法,最后只好请出了德高望重的惠子。
C.文王认为,当年先王的坟墓被水冲开,是先王想要再见一见群臣百姓,如今天降大雪,是惠王想要多停留几天,扶社稷、安黔首。
D.惠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进谏,使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同时又向天下人宣扬了周文王的大义,实在是不小的功德。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12分)
①于是出而为之张帐以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
②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
③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小题5】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解(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五丁开山
蜀国弱,然道难,秦强收不能得之。秦王诈,责匠凿五牛,朝坠金于其后,曰:牛便金。许于蜀。蜀王贪,欲五牛。时蜀有五力士,千斤力,无人敌。王遣五丁开山迎牛。
五牛归蜀,成都怒。秦闻道通虽悦,然惧五丁勇,不进。
时三十二,秦悉其好色,故以胭粉惑之:“牛虽吾过今有女数五绝色国香愿许之以谢罪。”蜀王忘旧,闻之,重遣五丁,还到梓潼。 有穴见大蛇,为患。五人欲诛之,遂竭五人之力,以手揽之,抴蛇出洞。霎,山崩,即压杀五人及秦女,而山分为五岭。
闻五丁亡,蜀道通,秦无惮,军至,蜀王卒。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王诈:欺骗
B.蜀道通:通达
C.有穴大蛇见:通“现”,出现
D.于蜀许:答应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牛 / 虽吾过 / 今有女 / 数五 / 绝色国香 / 愿许之 / 以谢罪
B 牛虽吾 / 过今 / 有女 / 数五绝色 / 国香愿 / 许之 / 以谢罪
C 牛虽吾 / 过今有女 / 数五 / 绝色国香 / 愿许之 / 以谢罪  
D 牛 / 虽吾过 / 今有女 / 数五绝色 / 国香愿 / 许之以谢罪
【小题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责匠凿五牛,朝坠金于其后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而耻学于师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吾从而师之
【小题2】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夫晋,何厌之有?
D.学于余
【小题3】在“从师”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 )。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士大夫之族 ③圣人 ④君子 ⑤郯子之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小题4】翻译句子。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弥繁,侵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   道:途径
B.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保全
C.子孙之不甚惜   视:观看
D.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赂者丧 洎牧谗诛
B.二败三胜  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
C.奉弥繁    侵愈急
D.赵尝五战秦 并势弱
【小题3】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论》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北关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
B.作者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对“燕、赵”义不赂秦,最后战败而亡,持赞赏和惋惜的态度。
C.选文中第四段采用假设推理的方式,推论六国若有不同于史实的做法,必不至于亡国。
D.作者指出赂秦的根本原因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也为“讽今”做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