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 ‘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虫出于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民之主,不阿一人阿:偏袒
B.寡人将谁属国 属:从属
C.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比:这里是亲近的意思
D.丑不若黄帝丑:以……为羞愧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去其‘荆’而可矣 万物皆被其泽
C.故老聃则至公矣 勿已,则隰朋其可乎
D.愿仲父之教寡人也 鲍叔牙之为人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周公曰:“利而无利也。”
周公说:“(为政时)要先考虑利人而不要先考虑利己。”
B.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
天地大公无私啊,生育万物却不把万物作为自己的子女,成就万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
C.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
隰朋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有志(追赶),对不如自己的人则(加以)劝勉。
D.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做大官的人,不愿观察小事情,不想要小智慧。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以为,三皇五帝等古代圣王治理天下之所以能使天下太平,是因为他们首先做到了公正无私。
B.文章以周公训诫伯禽“利而勿利也”和管仲临终举荐隰朋相齐为例,阐明了治天下必先公的观点。
C.对荆人遗弓而不肯索,孔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应去其“荆”,老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应去其“人”。
D.管仲素善鲍叔牙,但他并不同意在自己病故以后由鲍叔牙继任相齐,由此可以看出他没有偏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2-23 11:23: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小题1】对下列加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之以严刑  董:监督
B.谦冲而自  牧:调养
C.慎始而终  敬:敬重
D.能而任之  简:选拔
【小题2】下列加线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克终者寡\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根不固求木之长\垂拱
C.岂取之易守难乎\臣闻求木长者
D.而况明哲乎\青取之
【小题3】下列“六思”中,全都针对唐太宗贪图享乐的一组是(3分)
①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④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⑤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⑥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A.①②④B.③⑤⑥C.②③⑥D.①⑤④
【小题4】以下对本文相关内容与写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
B.本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
C.本疏以义为轴,以劝谏太宗“十思”为主意;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
D.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15分)
⑴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3分)
⑵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3分)
⑶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3分)
⑷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3分)
⑸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3分)

同类题3

与李翱书1
韩愈
使至,辱足下书,欢愧来并,不容于心。嗟乎!子之言意皆也。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耶?然皆子之爱我多,重我厚,不酌时人待我之情,而以子之待我之意,使我望于时人也。
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此一事耳,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乎?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所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以仆遑遑于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嗟乎!子之责我诚是也,爱我诚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自尧舜以来,士有不遇者乎?无也?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仆于此岂以为大相知乎?累累随行,役役逐队,饥而食,饱而嬉者也。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然所爱于我者少,不知我者犹多,吾岂乐于此乎哉?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
嗟乎!子诚爱我矣,子之所责于我者诚是矣,然恐子有时不暇责我而悲我,不暇悲我而自责且自悲也。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子之闻我言亦悲矣。
嗟乎,子亦慎其所之哉!离久,乍还侍左右,当日欢喜,故专使驰此,候足下意,并以自解。愈再拜。
(注)1与李翱书:本文写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时李翱在长安,韩愈在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节度推官。李翱,中唐著名的古文家、哲学家。从韩愈学古文,实则处师友之间。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之言意皆也 是:正确的
B.其安能有以乎 合:遇合
C.所乎京师者   贵:崇尚
D.离久,乍还侍左右 违:背离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家本来就穷困,最近又遭劫难,面对一家三十口的生计问题,韩愈陷入极其艰难尴尬的处境之中。
B.韩愈在京城度过的八九年里,生活没有,只能每天靠求人打发日子,这些过往,如今想来令他痛定思痛。
C.韩愈感叹自从尧舜以来,读书人就存在怀才不遇的现象,而唯独自己能不受玷污,找到快乐之所。
D.韩愈认为颜回因为有孔圣人做他的靠山,而又有饭吃有水喝可以不死,不忧食而乐道是很容易做到的。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
(2)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今之作文者,如人相见,作揖曲躬之际,阔别致谢,寒温都尽。及其执茶对坐,别无可说,不过再理前词,往往重复。又如俗人唱曲,以一句为数句,以一字为数字,不死不活,希图延场;及其当唱之处,则又草草读过而已。噫!此所谓“时套”也。今之作揖不如是,则人必怪之;唱曲不如是,则无人击节赏音。作文之趋于时尚,亦如是矣。其病在于无师友传授,而少浸润之于义理,徒逞其私臆,求作新奇,不知反落套矣。

②钱生伯庸,其家师于岳水部之初。其至金陵,以之初书谒见于予。予观其人,不为时俗所染,岂非欲随地求师而汲汲于义理者①,予愧浅率,不足以答伯庸。伯庸归,试以其文质之尔师之初②。之初之作人,无时套者也,其论文亦如之。

注①汲汲:急于得到的意思。义理:文章的思想内容。②尔:其。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其家于岳水部之初(_______________)    (2)以之初谒见于予(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认为,造成作文弊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用原文)
【小题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所说的“时套”在之中的具体表现。
【小题4】下列各项中的“序”,与《钱伯庸文序》的“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伶官传序》
B.《新序》
C.《白莽作<孩儿塔>序》
D.《<激流>总序》
【小题5】试比较本文中“钱生伯庸”与《师说》中“李氏子蟠”两人在求学背景与学习表现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