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慎人》)
【注释】①糁:野菜羹里掺的米粒。②宰予:孔子的弟子,字子我。③逐于鲁……穷于陈、蔡:这几句概述孔子周游列国时遭遇到的各种困辱,其中包括在宋国被追杀。④由与赐:子路名仲由,子贡名端木赐。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予备矣 备:通“惫”,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B.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丑:羞耻
C.孔子憱然推琴  憱:高兴
D.今丘也拘仁义之道 拘:这里是“固守”的意思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   喟然而叹曰
B.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处贫贱之地而不能屈节以求伸
C.由与赐小人也  今丘也拘仁义之道
D.临难而不失其德 于丘其幸乎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子贡和子路认为,迫害夫子的人还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夫子不应成天歌舞不绝。
B.颜回觉得子贡和子路私下里对夫子的评价很不礼貌,因此到屋里向夫子汇报情况。
C.孔子用霜雪之后松柏依旧茂盛来打比方,意在说明面对挫折也应保持高尚的品德。
D.孔子提及桓公、文公、越王都有过逆境,说明“陈、蔡之厄”也未必是不幸之事。
【小题4】文中的“穷”是“困境”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材料中所体现的孔子有关“困境”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1 10:04: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7分)。
《滕王阁序》节选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小题1】下列各项中“穷”字含义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岛屿之萦回
B.响彭蠡之滨
C.睇眄于中天
D.且益坚
【小题2】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我”和终军一样,虽然到了弱冠之年,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因此“我”(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
B.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
(喝了贪泉的水,仍觉得心境清爽,处在奄奄待毙的时候,仍然乐观开朗。)
C.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北海即使遥远,乘着旋风也可以到达;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
D.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岂能效法阮籍那样不拘礼法,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还呢?)
【小题3】写出节选文段中的成语。(请写出3个,每个1分,共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左传。僖公三十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通“纳”,接纳
B.瞋目视项王瞋目:睁开眼睛
C.项王按剑而曰跽:长跪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小题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项王按剑跽曰 2 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3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4 若属皆为所虏
A.1和2相同;3和4不同B.1和2不同;3和4相同
C.1和2相同;3和4不同D.1和2不同;3和4不同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头发B.此亡秦之
C.拔剑撞而D.沛公今事有
【小题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鸟说

戴名世

①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啁啾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鸟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则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

②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雏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而托身非所,见辱于小僮以死?彼竟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小题2】文章从哪些角度描绘“鸟之家”的?
【小题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小题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这是篇寓言式作品,写了一个美好的“鸟家庭”被毁的喜剧。
B.鸟栖桂树,常伴书生;小鸟可人,人爱小鸟;异类通情,共慕一桂——环境可谓美矣!
C.第②段“嗟乎!”,既包含着对鸟巢被毁的震撼,又有对毁灭者愤怒,更表现出深沉的反思。
D.“彼竟以世路为甚宽也哉!”——这是对当时黑暗世道的无情揭露与批判的愤激之语!
【小题5】简要分析本文写法上的特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杂说
(清)周实①
浅草不盈寸,微风荡成波,倚楼睨之,不忍遽去,则吾之爱此草也为何如?东园桃与李,香色袭人魂,有时日坠游倦,便欲和衣宿其下,则吾之爱此花也为何如?
虽然,吾尝见世之爱草者,往往踏之以足;爱花者,往往折之以爪。夫至踏之折之,与桎梏之蹂躙之将毋同?揆②诸爱之初心,讵不大相背谬哉?在踏之折之者之心,固以为吾之踏之折之,正吾所以爱之,而不意其踏之折之之时,已刁民爱之之心南辕北辙也。
于是得一解焉。方爱之之心之初萌,乃天性之流露于莫知其然而然者.;及其踏之折之,则不免济以人欲之私矣。夫自私者,未有能爱物者也,虽间有貌似爱物之顷,亦非真能爱物,特以物足供一己之愉快耳。踏草折花者,非此类而何?
噫,天下之真能爱物者,至不惜身殉物。试问踏草折花者,能以身殉花草也否耶?不能以身殉花草,而徒桎梏花草,蹂躙花草,此其人早溢乎爱之分际,而流于纵欲矣。
是故善用其.爱者,能保存天性而扩充之,而天下民物,无不在胞与之中③;不善用其爱者,遂狭小其天性而戕贼之。后世战争盗窃之纷纭,畴④非欲攫取天下之民物以快己私者乎?踏草折花,其小焉者也。呜呼噫嘻!
注释:
①周实(1885-1911),周实(1885—1911),字实丹,号无尽,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曾于南京两江师范学堂读书,接触新学和革命思想。1909年参加南社,并组织淮南社。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乡组织学生军,宣布光复,被当地县令杀害。他是南社中有成就的诗人。②揆(kuí):揣度。③“而天下民物”二句:宋朝张载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言泛爱一切人与物。④畴:谁。
材料二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小题1】对以上两则材料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讵不大相背谬哉?    讵:难道
B.无不在胞与之中 胞与:同胞和朋友
C.植木之性    性:方法
D.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蕃:茂盛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方爱之之心之初萌 则又爱之太恩
B.不惜以身殉物  以致其性焉尔
C.乃天性之流露于莫知其然而然者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D.是故善用其爱者 不抑耗其实而已
【小题3】对以上两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剖析生活中常见的踏草折花现象是出于“人欲之私”,推广而论“后世战争盗窃”的行为也是由于“欲攫取天下之民物以快己私者”。
B.材料一以小喻大,卒章显志,批判了当时发动侵略战争和殖民主义者的本性。
C.材料二运用了类比衬托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D.材料二种郭橐驼的种树经验是:种树者对树木要满怀深情,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细心呵护,根要舒展,土要常换,培土要平、要捣筑结实;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树木的生长天性。
【小题4】将上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之真能爱物者,至不惜以身殉物。
②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小题5】材料二中他植者与材料一中踏草折花者行为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