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3 年 12 月 25 日,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如图 )主体工程胜利完工,于 2014 年汛后正式通水。中线工程受水区现状年均缺水量在 60 亿立方米以上,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得不靠大量超采地下水维持,从而造成地下水大范围、大幅度下降,甚至部分地区的含水层已呈疏干状态。
截至 2018 年 9 月:中线一期工程已不间断安全供水 1371 天,共调水 169.29 亿立方米,累计向京津冀豫 4 省市供水超 158 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 1 亿人,可使受水地区的缺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态环境将有显著改善。丹江口水库的水质一直保持或优于Ⅱ类。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路线图。

(1)说明中线工程受水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对受水地区的有利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综合题 更新时间:2018-12-04 10:03: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已经正式开工,工程近期供水目标是以解决城市缺水为主,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据统计,我国水资源有80%以上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该地区的人口占全国的53.5%,耕地占35.2%。而在长江流域以北广大地区,人口占全国的44.4%,耕地占59.2%,水资源仅占14.7%。
据大河报报道:自古以来,长江和黄河各自奔流不息,互不相犯。昨日,随着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上游线隧洞的贯通,在黄河下30多米,一条长达4.25公里的隧洞打通,这意味着,2014年,长江水可以通过隧洞从黄河下面流过,给京津等缺水地区供应长江水。穿黄工程被誉为“高、精、尖、难、险”工程的化身,被称为“咽喉工程”,目前在国内还没有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和技术可资借鉴。在挖掘竖井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攻克了76.6米超深地下连续墙,解决了55米超深地基加固等技术难题,无论是大小还是深度,都属国内第一。
(1)南水北凋工程实现了长江、 、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联系,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高。
(2)为了使长江水过黄河,设计者考虑了地下隧洞和架空渡槽两种方案,最终选择了地下隧洞。请比较二者的优缺点。
方案
是否占空间
受自然因素影响程度
是否影响航运
成本高低
地下涵洞
 
 
 
 
架空渡槽
 
 
 
 
 
(3)南水北调的目的地之一是华北,华北的气候类型为 ,容易出现   旱,土地常会因为不合理灌溉而导致    ,请从社会经济方面分析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