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迅速)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都、全)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祖死于是 齐人勿附于秦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赂秦而力亏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燕赵两国“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但后来燕国“以荆卿为计”,赵国诛杀李牧,才导致了灭亡。
B.第二段假设论证,指出六国如能封谋臣、礼奇才、并力西向,则可能不至于“为秦人积威之所动”。
C.第三段点明题旨,将北宋形势与六国形势做比较,借古讽今,提醒北宋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D.“呜呼”“悲夫”等叹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感慨的语气与说服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时势的深切忧虑。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1 10:09: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散书后记 (清) 袁枚
①书将散,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持筹,必取证于质剂契约之纷繁,而圭撮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笺注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 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 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 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 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 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小题1】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B.尔C.矣D.焉
【小题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小题3】赏析第①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之所以藏书而散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作者认为有助于著作的书越多越好,有备于参考的书越少越好。
D.作者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因而决定散去有备于参考的书籍。
【小题5】第②段中,作者对著书立说和考据这两种治学方法进行比较,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同类题3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拽梯郎君祠记
顾炎武
忠臣义士,性也,非慕其名而为之。名者,国家之所以报忠臣义士也。报之而不得其名,于是姑以其事名之,以为后世之忠臣义士者劝,而若人之心何慕焉,何憾焉。平原君朱建之子骂单于而死,而史不著其名;田横之二客自刭以从其主,而史并亡其姓。录其名者而遗其晦者,非所以为劝也。
余过昌黎,其东门有拽梯郎君祠,云:方东兵之入遵化,薄京师,下永平而攻昌黎也,俘掠人民以万计,驱使之如牛马。是时昌黎知县左应选与其士民婴城固守,而敌攻东门甚急。是人者为敌舁云梯至城下,登者数人将上矣,乃拽而覆之,其帅磔诸城下。积六日不拔,引兵退,城得以全。事闻,天子立擢昌黎知县为山东按察司佥事,丞以下迁职有差。又四年,杨公嗣昌以巡抚至,始具疏上请,邑之士大夫皆蒙褒叙,民兵死者立祠祀之。而杨公曰:“是拽梯者,虽不知何人,亦百夫之特。”乃请旨封为拽梯郎,为之立祠。
呜呼!吾见今日亡城覆军之下,其被俘者,虽以贵介之子,弦诵之士,且为刈薪刍、拾马矢不堪其苦,而死于道路者何限也。而郎君独以其事著。吾又闻奢寅之攻成都也,一铳手在贼梯上,得间向城中言曰:“我良民也,贼以铁锁系我守梯,我仰天发铳,未尝向官军也,今夜贼饮必醉,可来救我。”官军如其言,夜出斫营,贼无得脱者,而铳手死矣。若然,忠臣义士岂非本于天性者乎?
郎君之祠且二十余年,而幸得不毁,不为之记,无以传后。张生庄临亲其事者也,故以其言书之。
【注】①明朝崇祯三年,清兵入侵关内,直扑昌黎,遭到昌黎军民的英勇抵抗。东兵,即指清军。  ②明朝末年在西南地区叛乱的彝族将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为后世之忠臣义士者劝 劝:勉励
B.方东兵之入遵化,薄京师 薄:依附
C.虽不知何人,亦百夫之特 特:杰出
D.张生庄临亲其事者也  亲:亲历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忠臣义士做出壮举是出自天性,而不是为了追求名声。名誉是国家用来
回报忠臣义士的,如果不知道忠臣义士的名字,就用他们的事迹来命名。
B.文中的拽梯郎君,在被清军俘虏后,不甘奴役,奋起反抗,最后英勇牺牲。因为他
的姓名已不可考,所以,人们就用他的事迹代指他,表彰他的忠勇之举。
C.作者见过许多被俘虏的官宦子弟、秀才举子,忍辱偷生,为敌兵砍柴草、拾马粪,
直至不能忍受困苦而死在路途之中,这些人与拽梯郎君形成了鲜明对比。
D.有个叫张庄临的年轻人,在被俘虏后,充当敌人的火铳手,他总是朝天施放火铳,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杨公嗣昌以巡抚至,始具疏上请,邑之士大夫皆蒙褒叙,民兵死者立祠祀之。
(2)官军如其言,夜出斫营,贼无得脱者,而铳手死矣。
【小题4】简要概括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同类题5

课内部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足也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也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一:专一
【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
B.假舟楫,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輮使之然也
C.知明行无过矣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
【小题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但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