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迅速)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都、全)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祖死于是 齐人勿附于秦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赂秦而力亏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燕赵两国“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但后来燕国“以荆卿为计”,赵国诛杀李牧,才导致了灭亡。
B.第二段假设论证,指出六国如能封谋臣、礼奇才、并力西向,则可能不至于“为秦人积威之所动”。
C.第三段点明题旨,将北宋形势与六国形势做比较,借古讽今,提醒北宋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D.“呜呼”“悲夫”等叹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感慨的语气与说服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时势的深切忧虑。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1 10:09: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凤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曲规   中:合乎
B.声非加也 疾:快
C.而江河   绝:横渡
D.金石可镂: 镂:雕刻
【小题2】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复挺者,輮使然也   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B.冰,水为之,而寒水   州司临门,急星火
C.木直中绳,輮为轮   夫夷近,则游者众
D.积土成山,风雨兴   盘盘,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
【小题3】找出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齐谐》者,志怪者也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能停止。
B.接着作者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
C.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有了很多新的看法,比如:“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等等,所以荀子关于学习的观点显得有些过时。
D.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来说理,使抽象的道理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
【小题5】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昔者先圣王,成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故反其道而身善矣;行义则人善矣;乐备君道而百官已治矣,万民已利矣。故上失其道则边侵敌,内失其行,名声堕外。是故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商、周之国,谋失于胸,令困于彼。五帝先道而后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教而后杀,故事莫功焉。当今之世,巧谋并行,诈术递用,攻战不休,亡国辱主愈众,所事者末也。

夏后相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之,夏后相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有扈氏服。故欲胜人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诗》曰:“执辔如组(1)。”孔子曰:“此言也,可以为天下。”子贡曰:“何其也?”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故子华子曰:“丘陵成而穴安,大水深渊成而鱼鳖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

 孔子见鲁哀公,哀公曰:“有语寡人曰:‘为国家者,为之堂上而已矣。’寡人以为迂言也。”孔子曰:“此非迂言也。丘闻之:‘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不出于门户天下治者,惟知反于己身者乎!”

 (《吕氏春秋·先己》,有删减)

注释:(1)拿缰绳赶马就像织丝一样。意思是说,拿缰绳赶马,只控制住马嘴就能达到万里之外;织工只管织丝,花纹也自然形成于其中。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其身而天下治:太平安定
B.六卿请之  复:再战
C.此言也    审问
D.何其也    躁:快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上失其道则边侵敌    名声堕
B.期年有扈氏服  不出于门户天下治者
C.故欲胜人必先自胜 丘陵成而穴
D.成身而天下成 惟知反于己身者乎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反其道而身善矣
所以,反对他们的道理自身就完善了
B.三王先教而后杀,故事莫功焉
三王先施行教化再实行刑罚,所以事业没有不成功的
C.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圣人用织丝的道理来修养自身,成就的是天下太平。
D.得之于身者得之人
能得到自身修养的人就可以得到人心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故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
②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
【小题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A.
【小题6】请结合下列各句的内容,谈谈如何做到“先己”。
(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4)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同类题3

   大龙湫

李孝光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传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地,不挂着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太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潭上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二十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双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选自《五峰集》,略有改动)

(简注)
①大龙湫:雁荡山(在浙江)最大的一个瀑布。湫,水池。②李孝光(1285-1350),字季和,号五峰,乐清(今浙江省乐清市)人。元代文学家。少博学,不愿出世做官,后隐居雁荡山五峰下聚徒讲学。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应诏入征入著作郎。次年,升文林郎,秘书监丞。李孝光以文章负名当世,其文不追逐世俗,有《五峰集》20卷。③大德七年:即公元1303年。大德,元成宗铁穆耳的年号。④老先生:这篇文章最后说:“老先生谓南山公也。”南山公即泰不华,蒙古人,字兼善,初名达普化。父为台州录事,家成台州。元英宗至治进士,授集贤修撰。官至祀部尚书,出为台州路达鲁花赤。方国珍起兵,被杀。⑤兀兀:心神紧张而停止不前的样子。⑥圭:古代贵族在朝聘或祭祀时所用的玉制礼器,长条形状,上尖下方。⑦捣:捣击,撞击,冲击。⑧洋洋:舒缓的样子。⑨相持扼掔:互相牵拉得很牢固。掔,牢固。⑩宛宛:柔顺依恋的样子。
(阅读指要)
本文记叙了两次游历大龙渊的见闻。文章逼真传神地描述了大龙湫的峻美壮伟的景象,还时时写出游人的心情感受,写出游人的步履活动。情与景融为一体,游人形象与山水景色一起入画,给文章增添了无限情趣。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而其谽谺,犹蟹两螯(______)  (2)转南北趾稍北(______)
(3)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地(______)  (4)不能如所见(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顾”与“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太笑”句中“顾”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三臣于草庐之中B.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野有麦场D.大行不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小题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代词“之”具体指代的内容。
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因大呼笑。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了大龙湫在涨水季节和枯水季节的不同景象。涨水季节,瀑布从天而降,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壮伟异常;枯水季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另有一番情趣。
B.文中“乃见更作两股倚立”的“更”与“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中的“更”同义,都解释为“再,又”。
C.作者在文中通过直接描写的方法,写出了大龙湫本身的壮观,使人读后有一种变幻莫测、美不胜收的感受。
D.文章语言简练,描绘生动,寥寥几笔,就神形毕肖地写出潭中斑鱼宛如避世的自己一般的悠闲情态。
【小题5】文章第一段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瀑布无比壮观的特征的?请联系文章作简述。
【小题6】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
(2)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

同类题5

课外文言文阅读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①,北音清越,桴②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③,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④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⑤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⑥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②桴:鼓槌。 ③栖鹘:宿巢的老鹰。
④噌吰:形容钟声洪亮。 ⑤涵澹澎湃:波浪激荡。 ⑥窾坎镗鞳:击物声和钟鼓声。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①微风鼓浪    鼓:振动,这里有激起的意思   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虽:连词,即使。
B 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徐:慢慢地。 ②自以为得之矣 以为:认为。 
C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赴,动词。  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危险。
D ①至莫夜月明    莫:同“暮”,傍晚。 ②空中而多窍  窍:窟窿。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送之至湖口 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之乎    ⑤周景王之无射也
A.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D.①②③④⑤用法各不相同。
【小题3】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    ( ) 
A.今以钟磬置水中B.古之人不余欺也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D.得双石于潭上
【小题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带有调查、考辨性质的游记。作者之所以想要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只不过是对李渤的观点有所怀疑。
B.月夜来到绝壁下,作者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声音令他觉得心惊肉跳,甚至一度产生了动摇,想要放弃此次行动,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C.作者认为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是由于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了类似钟鸣之声。这和郦元的看法倒颇为接近。
D.作者并非单纯记游,而是将月夜游江提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悟出“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小题5】翻译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6分)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分)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