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散书后记 (清) 袁枚
①书将散,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持筹,必取证于质剂契约之纷繁,而圭撮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笺注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 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 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 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 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 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小题1】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B.尔C.矣D.焉
【小题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小题3】赏析第①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之所以藏书而散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作者认为有助于著作的书越多越好,有备于参考的书越少越好。
D.作者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因而决定散去有备于参考的书籍。
【小题5】第②段中,作者对著书立说和考据这两种治学方法进行比较,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0 09:34: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所好轩记

袁枚

①所好轩者,袁子藏书处也。袁子之好众矣,而□以书名?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其胜群好奈何?曰:袁子好味,好色,好茸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书之好无以异于群好也,而又何以书独名?曰:色宜少年,食宜饥,友宜同志,游宜清明,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过是欲少味矣。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而其事又无尽,故胜也。

②虽然,谢众好而昵焉,此如辞狎友而就严师也,好之伪者也。毕众好而从焉,如宾客散而故人尚存也,好之独者也。昔曾皙嗜羊枣,不嗜脍炙也,然谓之嗜脍炙,曾晳所不受也。何也?从人所同也。余之他好从同,而好书从独,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

③余幼爱书,得之苦无力,今老矣,以俸易书,凡清秘之本,约十得六七。患得之,又患失之。苟患失之,则以“所好”名轩也更宜。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其B.胡C.然D.夫
【小题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其它爱好与别人相同,但对书的喜爱是自已独有的,所以把最喜爱的归之于书原本也是应该的。
B.我的其它爱好与别人相同,但只是喜欢一个人读书,所以把最喜爱的归之于书原本也是应该的。
C.我喜欢追随伙伴一同出游,但是读书却喜欢一个人,所以最喜欢的当然应该是读书。
D.我的爱好与他人不同,我喜欢一个人读书,所以把最喜爱的归之于书原本也是应该的。
【小题3】从第③段看,作者将轩命名为“所好轩”的一个原因是。
【小题4】作者本意在于写“好书”,为什么又说“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等”?
【小题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所说的“好书从独”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乾隆丙子,湖州徐翼伸之叔岳刘民牧作长洲主簿,居前宗伯孙公岳颁赐第。翼伸归湖之便访焉。天暑,浴于书斋,月色微明,觉窗外有气喷入,如晓行臭雾中,几上鸡毛帚,盘旋不已。徐拍床喝之,见床上所挂浴布与茶杯飞出窗棂外。窗外有黄杨树,杯触树碎,声铿然。徐大骇,唤家奴出现,见黑影一团,绕瓦有声,良久始息。

徐坐床上,片时帚又动。徐起,以手握帚,非平时故物,湿软如妇人乱发,恶 臭不可近,冷气自手贯,臂直达于肩。徐强忍持之。墙角有声,如出瓮中者,初似鹦 鹉学语,继似小儿啼音,称:“我姓吴,名中,从洪泽湖来,被雷惊故匿于此,求 恩人放归。”徐问:“现在吴门大瘟,汝得非瘟鬼否?”曰:“是也。”徐曰:“是瘟鬼,则我愈不放汝,以免汝去害人。”鬼曰:“避瘟有方,敢献方以乞恩。”徐令 数药名而手录之,录毕,不胜.其臭,且臂冷不可耐。欲放之,又惧为祟。家奴在旁, 各持坛罐,请纳帚而封焉。徐从之,封投太湖。得处方后,即予苏州太守赵文山,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

(节选自袁枚《子不语•卷七•瘟鬼》)

(相关链接一)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乱定之后,孓遗之民,稍稍复集,扫除胔①骼,经营苫盖。时则又有大疫,疫之将作,其家之鼠,无故自毙,人不及见,久而腐烂,人闻其臭,鲜不疾者。病皆骤然而起,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疫起乡间,延及城市,一家有病者,则其左右十数家即迁移避之,踣于道者无算,然卒不能免也。甚至阖门同尽,比户皆空,小村聚中,绝无人迹。

(俞樾《曲园笔记》)

(相关链接二)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 217 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②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之人耳,若夫殿处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曹植《说疫气》)

(注) ① 胔:zì 带有腐肉的尸骨;也指整个尸体。②汉末这次瘟疫造成至少 3000 万(一说 5000万)人死亡。建安七子中有五人死于此疫。
【小题1】对下列各词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录毕,不其臭 胜:忍受B.于道者无算 踣:走路
C.夫此者     罹:遭遇D.悉被褐藿之子 茹:吃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暑,浴书斋 / 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B.免汝去害人 / 不赂者赂者丧
C.此阴阳失位 /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D.愚民悬符厌之 /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白如麻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B.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C.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D.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小题4】文中涉及相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乾隆丙子”是年号干支纪年法,与《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纪年方式是完全一样的。
B.“鼎”,古时国之大宝,能用鼎食,说明家族地位高、势力大,《滕王阁序》中的“钟鸣鼎食”即用此意。
C.“建安”是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建安七子”是此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等七人。
D.古人一扇为户,两扇为门,“门户”泛指房屋庭院等的出入处,后来也可指家庭或人家。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乾隆丙子年间,湖州徐翼伸妻子的叔父刘民牧作长洲主簿,住在以前礼部孙公岳的赏赐宅第,徐回湖州拜访他。
B.瘟鬼吴中,因为避雷而躲在徐翼伸的居处,并化身为鸡毛帚,被徐翼伸捉住,并被逼令说出了针对瘟疫的救治药方。
C.同治年间的疫病,先是家中老鼠无缘无故死掉,死鼠腐败后散发的气味会让人染上疾疫,但并没有人传人的迹象。
D.曹植认为瘟疫的产生与爆发不过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普通百姓如果借 “悬符”来避瘟疫,就太可笑了。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得处方后,即予苏州太守赵文山,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
⑵ 病皆骤然而起,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
⑶ 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
【小题7】结合文本概括徐翼伸的优秀品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思维发展:分析文言文的思想内容)
A.四品官员吕峰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小题2】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文化传承与理解:分析文言文的思想内容)
【小题3】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其俭省,但富于表现力。请从文中找到景物描写的地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