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内部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足也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也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一:专一
【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
B.假舟楫,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輮使之然也
C.知明行无过矣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
【小题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但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19 05:07: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②陂陁(pō 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③褰裳:提起衣服。
【小题1】苏辙,字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他的作品集《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瞻)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小题3】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武昌诸山中的西山和寒溪,风景秀美,吸引苏轼屡次前往。
B.苏轼到齐安后,徜徉山水,结交朋友,保持着他一贯的豁达洒脱。
C.苏轼营建九曲亭的初衷是为了让上山的老百姓能够有一个小憩的场所。
D.苏轼在原来废亭遗址上伐树辟地,九曲亭因此得以完工。
【小题4】本文与《黄州快哉亭记》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论贵粟疏
西汉·晁错
①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②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③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日主用足,二日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小题1】第①段推断百姓“离乡轻家”“不顾廉耻”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①段为什么不直接提出主张而提及“明主”的做法?
【小题3】第②段画线处有两种断句版本,选择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B.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小题4】下列属于“贵粟之道”的一项是()
A.务民于农桑B.薄赋敛,广畜积
C.得以拜爵,得以除罪D.取于有余,以供上用
【小题5】评价作者对“商贾”的观点。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1)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①。

(2)《传》②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臯陶为士,将杀人,臯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寛。《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3)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4)《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注:①祥刑:慎用刑罚。   ②《传》:解说经义的文字。

【小题1】第一段体现“刑赏忠厚之至”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下列对第二段两处引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古代先贤语句作为论据,增加论证的说服力。
B.提出了在赏罚、功罪有疑时“忠厚”的决疑之法。
C.前句分析了“推广恩泽”和“慎用刑罚”的原因。
D.后句告诫宁可犯不守成法之过失也不能错杀无罪。
【小题3】分析第二段列举尧和皋陶事例的作用。
【小题4】填入第三段方框处最准确的一个词是________。
A.罚B.刑C.罪.D.疑
【小题5】评价本文观点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颜洞记
徐霞客
临安府颜洞凡三,为典史颜姓者所开,名最著。余至滇省,南抵临安府。城南临泸江。此江西自石屏州异龙湖来,东北穿出颜洞;而合郡众水,亦以此洞为泄水穴也。
于是觅一导游者于城东接待寺。颜洞大道,当城而南,渡泸江桥。导者从寺前小路东北行,遂不得渡泸江,东观三溪会合处。渡赛公桥,上山,为金鸡哨。哨南泸江会诸水,由此东入峡。峡甚,水倾其中,东抵洞口尚里余。望洞顶石崖双劈,如门对峙,洞正透其下,重冈回夹之,不可得见。
求土人导入,皆曰:“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桥非一处,每洞中水深处,辄架木渡。
往例按君来游,架桥费且百金,他费亦百金。土人苦之,乘普酋兵变,托言洞东即阿迷境,叛人尝出没此,遂绝官长游洞者。余必欲一至洞门,土人曰:“须渡江南岸,随峡入,所谓泸江桥大道也。”始悔导者误,乃舍水洞,觅南明、万象二陆洞。
从哨东下坡,复上山登顶。东瞰峡江环峡东入,洞门即在东峡下。
余所登山处,正与其上双崖平对,门犹为曲掩,但见峭崖西向,涌水东倾,捣穴吞流之势,已无隐形矣。东北三里,逾岭脊下山,抵峡中。稍南上,洞门廓然,上大书“云津洞”,盖水洞中门也。游颜洞以云津为奇:从前门架桥入,约四五里,暗中傍水行,中忽辟门景,其上又绝壁回环,故自奇绝。余不能入其前洞,遂瞰洞下。
下临水湄,径之,水阔三丈,洞高五六丈,而东西当门透明处,径可二十丈。但水所出入,直逼外壁,故非桥莫能行。出水西穴,渐暗不可远窥;东为水入穴处,稍旁拓,隔水眺之,中垂列乳柱,缤纷窈窕。复上出洞外,上眺东南北三面,但环壁无可上。仍西出旧道,北上山。东一里,逾岭,已东壁回环上。其地南北各起层峰,石崖时突,万象洞即在北崖上,导者妄谓在南崖下。直下者一里,抵南崖。一洞东向,高四丈,水从中涌出,两崖角起,前对为峡,水出洞破峡,势极雄壮,盖水洞后门也。
又东二里,执途人问之,万象洞在西北岭上。余欲更至洞门,晚色已合,去宿馆尚十里。念此三洞,慕之数十年,趋走万里乃至,而叛彝阻之,太阳促之,导人又误之,生平游屐,斯为最厄阻碍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洞大道,当城而南循:顺着,沿着
B.峡甚,水倾其中逼:迫近,接近
C.中忽辟门景延:引进
D.已东壁回环上陟:登,升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架木渡常身翼蔽沛公
B.始悔导者误谁大王为此计者
C.遂瞰洞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导者妄谓在南崖下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
B.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
C.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
D.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安府颜洞在云南省南部的临安府境内,府城南部的泸江以及临安府的众多河流,都是以颜洞为泄水孔道。
B.去颜洞的路,应当渡过泸江桥,导游却直接从寺前小路往东北走经过赛公桥上山,到了金鸡哨,只能远看洞顶的石崖,无法看见洞。
C.云津洞非常奇特,从前门架桥进洞后在黑暗中紧靠水流而行,途中忽然开辟一个洞门,上面绝壁旋绕,奇妙绝顶。
D.南崖下有个石洞朝东,两边的石崖耸立,在洞前对峙为峡谷,水一出洞就破峡而去,气势极其雄壮,这就是万象洞的后门。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人苦之,乘普酋兵变,托言洞东即阿迷境,叛人尝出没此,遂绝官长游洞者。
(2)门犹为曲掩,但见峭崖西向,涌水东倾,捣穴吞流之势,已无隐形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欧阳修《秋声赋》
崇祯七年闰中秋,仿虎丘故事,会各友于蕺山亭。每友携斗酒、五簋、十蔬果、红毡一床,席地鳞次坐。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诸酒徒轰饮,酒行如泉。夜深客饥,借戒珠寺斋僧大锅煮饭饭客,长年以大桶担饭不继。命小傒岕竹、楚烟于山亭演剧十余出,妙入情理,拥观者千人,无蚊虻声,四鼓方散。月光泼地如水,人在月中,濯濯如新出浴
——张岱《闰中秋》
【小题1】下面对加点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欧阳子夜读书正B.悚然而听之惊惧的样子
C.烟霏云敛云雾消散D.仿虎丘故事旧例
【小题2】对下列句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于时为阴  ②会各友于蕺山亭
③初淅沥以萧飒 ④长年以大桶担饭不继
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以”字相同B.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C.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D.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以”字不同
【小题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
B.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
C.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
D.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2分)
     
(2)月光泼地如水,人在月中,濯濯如新出浴。(2分)